所谓的“×××之问”,往往是某种深刻的思索,一道需要解答的难题。在军体群英纵横的赛场上,我想到了千年之前的“戚继光之问”。
在中国古典战争的叙事作品中,作战模式非常程式化:两军对阵,各遣一将捉对厮杀,待一方被“挑落马下”,另一方“掩杀过去”,战事便已决胜负。
“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身经百战的名将戚继光清醒的知道,战场上发生的一切决不是舞台上锦衣花脸的表演。于是,他在练兵日记里提出了此番疑问:将帅一己之“武艺”,能取代马步兵阵、戎卒弓手的战力吗?
史学家默里也从另一个角度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当时古希腊盛行一种“重装步兵战术”,参战者以头盔、铠甲、长矛、短剑全副武装,但皆需自费,所以只能是有钱又有闲的贵族才能加入战队。虽然有一些作战手段(如投标枪、掷铁饼)相当了得,但由于把平民百姓拒之门外,很快就式微了。
默里据此设问:如果不是转化为大众的体育项目,贵族之技何来生命力?
不论是戚继光之问还是默里之问,其实都是提出这样一个思考题:只有众多普通士兵热情澎湃地投身其中,只有融入军旅日复一日的训练管理,高超的武艺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屠龙之技。
而本届盛会,来自我军基层部队的官兵用“千人共由,万人共履”的投入和参与,完满地破解了前人之问。
军运会开幕式上那些惊艳世人的表演和场景,我军选手在最高级别的体育赛事上连连夺金、屡创的“首次”、屡破的纪录,无不令观众逸兴遄飞、鼓掌呐喊。然而,荣耀的创造离不开一个个普通的士兵——
陆军某舟桥旅许多官兵承担起节目的表演、保障任务。无论台前幕后,这些平凡的士兵只要拥有了舞台,就能够倾心展示出一个满堂彩。
军事五项比赛在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进行。他们除了做好各项保障工作外,还借此东风将军事五项列为学校体育训练的重头戏,用46个项目的加强版军事五项“向军运会致敬”……
我们看到,创造最好的军运会纪录不仅是为了纪录,赛场上奉献的精彩无不扎根于军营热土的精彩。
体能是军人三大能力之一。1952年,“开展广泛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锻炼指战员的体质”就成为我军训练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同年,虽然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国民经济尚未全面复苏,中央军委就作出了重要决定——举办首届全军体育运动大会。
数十年间,我军官兵以现代化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和指标,使竞技体育成为军营最为普及、最受欢迎、最贴近官兵训练生活的运动。因此,军运会赛场上,“中国军团”猛将如云、高手列阵也就不奇怪了。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可为佐证:在所有的比赛中我军选手唯一没参加的是高尔夫,因为在我们的军营里不开展这个项目。
1913年,年轻的毛泽东在自己学生时代的学习笔记《讲堂录》中写道:“夫兵者,国之卫也,非强悍有力者不胜其任。”百余年过去了,当我们今天在军运会赛场上升国旗、唱国歌、敬军礼时,伟人的青春蓬勃之语依然撞击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