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简介
岷洮西战役,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在红二方面军策应下,于甘肃省岷州(今岷县)、洮州(今临潭)、西固(今舟曲)地区对国民党军的进攻作战。战役自1936年8月5日开始,至9月7日结束,历时34天,歼敌7000余人。红四方面军胜利进入甘南,并占领了漳县、洮州、渭源、通渭4座县城及岷州、陇西、临洮、武山等县的广大地区,挫败国民党军阻止红军北进的企图,为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
讲评析理
科学预见战略态势,形成正确战略指导。岷洮西战役是红二、红四方面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向陕甘进军,为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而发起的。中央对红二、红四方面军的行动高度关注,相继指出“甘南敌情较弱”,“如能迅出甘南,对时局助益匪浅”,“二、四方面军以迅速出至甘南为有利。待你们进至甘南适当地点时,即令一方面军与你们配合南北夹击,消灭何柱国、毛炳文等部,取得三方面军的完全会合,开展西北伟大的局面。”红二、红四方面军甘孜会师后,即遵照中央的指示,联袂北上,向甘南进军。8月1日,红四方面军第三次通过草地,先期到达包座。中革军委立即来电祝贺并指示:“四方面军到包座略作休息,宜迅速北进;二方面军随后跟进到哈达铺后再大休息,以免敌人封锁岷西线,北出发生困难”。同日,朱德、任弼时等复电中央,表示:“俟兵力稍集结后即向洮、岷、西固,约八月中旬主力可向天水、兰州大道出击”。随后,中共中央西北局在求吉寺召开会议,讨论北进计划。会议决定立即实施岷洮西战役计划,集中红军主力于岷县、洮州方向,采取钳形攻势,东西夹击,先机夺取岷、洮、西固地区,以利继续北进。
准确判断战场形势,及时把握作战时机。红二、红四方面军的北进行动,引起了国民党军的惊慌。为阻止红军北进,国民党军急忙在甘南布阵防堵,企图构成西固至洮州、天水至兰州两道封锁线。同时,在青海方向,则由新编第2军马步芳部在循化至贵德和兰州以西之新城经西宁至湟源之线扼守,防止红军西进。但国民党军战线过长,兵力分散,部署亦未就绪,加之胡宗南部因两广事变尚未解决而羁留湖南,敌甘南地区兵力较为薄弱。战机稍纵即逝。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以第30军、第9军、第5军为第1纵队,其主力由包座、俄界经旺藏寺出哈达铺进攻岷州,一部取道白骨寺、瓜咱之线相机夺取西固和向武都佯动;以第4军、第31军为第2纵队,夺取洮州旧城,而后主力向临洮方向活动,一部向夏河、临夏发展,保障左侧安全;以红二方面军为第3纵队,出哈达铺,策应第1、第2纵队。8月5日,岷洮西战役发起。9日第1纵队第30军抢占天险腊子口,10日晚即包围了岷县县城。
适应战场情况变化,灵活运用不同战法。岷县为甘南重镇,是甘南政治、经济中心,也是由川入甘的交通要道,该县两面邻水,一面靠山,地形险要,构成了一个山、城互为依托的较为完备的防御体系。8月10日,红四方面军第1纵队扫除了岷县国民党守军鲁大昌部外围据点大沟寨、西川和南川,包围了岷县县城,并向二郎山发起强攻。进攻岷县的战斗异常激烈,双方反复争夺阵地,红军曾多次采取多路突击、多梯次、多方向爬云梯勇猛作战和沿城墙下水道进击等战法,予敌重大杀伤,但均未能攻克岷县。随后,为保存实力,红军遂改强攻为佯攻,一部分兵力围困、监视鲁大昌部,主力转入岷县周围休整。红军第2纵队攻占洮州的作战也异常激烈。8月23日,马步芳部第1骑兵旅1个加强营从西北方向袭击已经被红军占领的洮州旧城,企图恢复防线。洮州旧城四面环山,利于伏击。为歼灭该营,红军主动撤出洮州旧城,在西峰山、东陇山及城北占据有利地形,伏击该营并取得初战胜利。随后,为打破马部的疯狂反扑,红军时而利用即设阵地抗击,时而设伏兜击,时而展开巷战,使马部骑兵犹如“老牛掉井,有劲使不上”。经过一周鏖战,红军重创马第1骑兵旅,歼灭该部2500余人,俘虏700余人,迫其残部退至黑措地区。
充分发扬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战斗精神。岷洮西战役是红四方面军第三次走出草地后,未经休整便投入的作战。广大红军指战员急切盼望与中共中央会合,走上抗日前线,因此以极大的革命热忱和英勇献身精神,克服自然条件所造成的种种困难,奋勇杀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进攻岷县县城的作战中,尽管国民党军依仗城坚防固负隅顽抗,但红军凭着坚定的意志和勇猛的战斗精神,仍然取得了歼灭鲁大昌部千余人的战果。在洮州西峰山阵地争夺战中,马步芳部抬出了银元、烟土,驱使亡命之徒挥刀上阵,战况激烈。红军第10师和妇女独立团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牺牲、誓与阵地共存亡的革命精神,奋勇拼杀。8月25日,马步芳部疯狂反扑,一连突破红军数道阵地。第10师的红军战士英勇地抱起点燃的炸药包,拉响捆绑在一起的手榴弹,冲入马部,与敌同归于尽。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争夺,红军夺回了失去的阵地。
岷洮西战役,虽然没有完全实现战役计划,攻占岷县等重地,但成功打通了北上会师的通道,打开了一个新的战略区域,部队也获得了必要的休整和补充。红军三大主力在甘北、甘南和陕甘南三个战略区域活动,形成了互相策应、互相配合的十分有利的战略格局,为实现三大红军主力会师创造了有利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