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思想战线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多一些“脚步轻脚印深”的调研


■乐 其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主席多次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调研水平、增强调研效果呢?一些同志总结的“脚步轻、脚印深”的调研经验,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所谓“脚步轻”,就是形式上要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不搞“大呼隆”,不打乱基层正常工作,不给基层添麻烦,多一些“脱鞋下田”式的调研,少一些“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所谓“脚印深”,则从内容上要求调研要“蹲下去看蚂蚁”,沉下去接地气,既看到“老大难”问题,又发现新问题、深层问题;既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找出其规律性,又拿出解决的办法,促进问题的解决。

那么,在调研中怎样才能做到“脚步轻、脚印深”呢?

把准调研方向。调研不是图形式、走过场,不是为调研而调研,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调研必须带着问题出发,以是否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检验标准。20世纪60年代初,陈云同志带着如何恢复和发展农副业生产的问题,先到上海市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调研。在15天的时间里,他听了两次公社党委汇报,召开了10次专题座谈会,亲自蹲点调查,实地了解农民养猪、种自留地、住房和吃饭等情况。随后,他又到杭州、苏州,找了与青浦县情况相仿的县、公社做调研,与当地干部、群众研究种双季稻和种小麦的问题。另外,他又找了与青浦土地、人口、气候条件不同的萧山和无锡两县的同志,调研了农作物种植安排上的问题。这之后不久,他向中央报送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等三份报告。陈云同志这次调研,尽管走的地方多,调研的时间长,调研的内容丰富,但始终围绕恢复和发展农副业生产这个问题展开,调研方向把得准,情况摸得透,所提建议措施切实管用,对恢复和发展农副业生产、调动农民积极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端正调研态度。一位初到机关工作的同志,向前辈请教如何搞好调研的经验,一位老同志传授了个“锦囊”:“调研是篇大文章,需要有‘半杯水’的心态。一要装问题,二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搞好调研的关键,是要通过基层官兵查找问题、发现问题,通过集中基层的智慧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带着真挚的感情,怀着求真的愿望,把基层的难题当作党委机关的考题,把基层官兵当老师,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学一点孔子的“每事问”精神,问计于官兵、问需于官兵,善于吸纳意见建议,总结基层的新鲜经验,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讲究调研的方法。习主席在《之江新语》一书中,对调研工作提出了“深、实、细、准、效”的五字诀。这其中蕴含了调研的科学方法。调研求“深”,就是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调研,深入一线掌握实情;求“实”,就是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有什么问题就调研什么问题;求“细”,就是要深入分析问题,防止粗枝大叶、盲人摸象;求“准”,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求“效”,就是要出实招、见实效。张闻天同志1943年作了一次调研后,以《出发归来记》向中央作了专题报告。报告中总结了“只有亲自动手得来的材料,才是比较可靠的”“可靠的材料,是要经过几次三番的调查才能得来的”等调研经验;彭真同志曾以“八面树敌”来形容解决问题的过程,主张不但要看好的、有利的方面,还要有意识地从反面考虑,看到不利的情况,充分研究各种不同意见是否有道理。这些都蕴含了正确做好调研的“真经”,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用好调研的成果。体现调研成效的标准,不是妙笔生花的调研报告,不是头头是道的思路措施,不是“纸对纸”“键对键”的交流互动,而是以管用可行的对策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调查之后,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出来了,就要紧盯薄弱环节,努力补齐短板,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直至在基层真正结出果实、见到成效。只有把调研的脚印深深地留在实践的土壤中,留在基层官兵的心中,才能使调查研究的传家宝在新时代不断绽放光芒。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