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刘鹏、记者赖瑜鸿报道:秋日羊城,骤雨初歇。一场实战背景下的物资营抽组训练在桂林联勤保障中心某综合仓库进行,参训官兵闻令而动,迅即按照演训编组,向目标地域机动。
“各车注意,前方出现小股‘敌特’袭扰,警戒小组立刻依托地形组织反击,其余车辆沿左侧道路快速通过。”官兵刚出发不久就遭遇“敌情”,指挥员肖旭迅速下达指令。一路上,他们先后经受了“炮火拦截”“电磁干扰”等多个特情处置课目考验。
到达预定地域后,官兵立即展开主食加工车、野战方舱、炊事挂车、整体自装卸补给车等大型装备,构筑防护工事、展开隐蔽伪装、搭设野战帐篷,并迅速根据战场态势展开保障工作。
记者注意到,此次参训的保障人员没有固定岗位,驾驶员也是炊事员,方舱操作员也是修理员,设备维修工也是搬运机械手。“以往演训任务中,由于保障队伍人数少,涉及的专业又比较多样,往往出现专业力量不足的情况,影响保障效率。”该仓库领导告诉记者,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从基层各单位抽调精干力量,通过岗位轮换、交叉任职和集中培训等方式,培养了一批适应战场保障需求的一专多能型保障人才。
此外,为营造练兵备战浓厚氛围,该仓库每年坚持把80%的立功指标用于表彰奖励在演训任务和军事训练中表现优异的个人,真正立起一切工作向打仗聚焦的鲜明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