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军工世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歼教-1——

“梦之队”造就经典飞机


本期观察 胡益鸣 郎少隽 周建龙

61年前的一个夏日,沈阳,一架银色的教练机呼啸着向跑道滑去,尾喷流卷起一片热浪,加速后轻盈地飞向蓝天。

这架飞机与当时国内常见的机头进气的米格系列战机不同,两翼进气的整体设计、锋利的机头、棱角分明的机身,让人眼前一亮。

这次飞行,开创了新中国航空的新纪元。这架被命名为歼教-1的飞机,是我国第一架自主设计的飞机,也是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从1956年10月开始设计到1958年7月首飞成功,只用一年零九个月,令世界瞩目。

更令人敬佩的是歼教-1背后的设计者。这是一支年轻的航空科研团队,有的刚大学毕业,有的才下战场,有的从西方辗转归国不久,平均年龄只有22岁,真正搞过飞机研究的只有徐舜寿、黄志千、陆孝彭等人。

徐舜寿从美国回国后不久,就受命组建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只有为数极少、规模很小的飞机及配件修造厂,根本谈不上自行设计飞机。

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徐舜寿决定设计一种最大速度850千米/时的单发、两侧进气、梯形下单翼总体布局的亚声速教练机。起点很高,意味着困难重重。徐舜寿首先要求新设计员熟练掌握几种米格和雅克飞机的结构后再进行设计。他形象地说:“这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歼教-1飞机方案评审阶段,了解到飞行员反映苏联飞机座舱盖低、操纵手柄偏大,徐舜寿专门安排设计员去部队收集1400名飞行员的身材数据,根据中国人身材特点设计了歼教-1的座舱和驾驶杆手柄。

“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徐舜寿给了一些钱,让大家上街采购资料。”说起歼教-1的研发过程,歼-8Ⅱ总设计师顾诵芬院士记忆犹新。在大学只学过螺旋桨飞机设计基础课程的他,当时负责飞机的气动布局设计。

为了解决机身两侧进气的难题,他回北京从头学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图书馆白天学生在用,我只能晚上骑一辆借来的自行车去查阅资料。”顾诵芬回忆说,为了尽可能准确,他甚至用硫酸纸把图描下来,自己动手“影印”。

他把能搜集到的国外技术资料、书刊、研究报告等信息加以梳理、汇总,形成可以进行气动力设计计算的一套方法。

顾诵芬最担心的是两侧进气道。一旦发动机收油门的时候,很有可能出现一边进气、一边排气,飞机发动机就没有推力,顾诵芬决定自己做模型进行验证。

当时,国家金属材料匮乏,他和同伴晚上去医院捡废针头,白天自己动手调配焊药、制作配件、焊接加工,把不锈钢的细头焊在铜管上接出来做成一排,然后外面用薄铁皮做出整流罩。

那时候没有好的风洞,他的恩师、歼教-1项目的总体负责人之一黄志千带着模型机,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一个1.5米口径的小风洞,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试验。

1958年7月26日,历时2年研制,歼教-1在沈阳飞机厂机场首飞成功。考虑到当时的国际环境,首飞成功的消息没有公开,他们甘愿做无名英雄。

徐舜寿、叶正大、黄志千、顾诵芬、陆孝彭……这一个个令人敬仰的名字,都与歼教-1紧密相连。通过歼教-1,培养锻炼了设计队伍,积累了宝贵的设计和试制经验,探索出了一条我国独立自行设计的道路。它的成功,开创了喷气时代中国人自行设计飞机的历史,在我国航空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