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耐得清贫,守得心灵高贵

——军队系统全国道德模范马旭写真


■本报记者 方帅  通讯员 朱勇  洪培舒

小小的院落、斑驳的石阶、脱落的墙皮,家里几乎没什么家具,一张硬板床已经睡了五六十年,两个沙发也露出了棉絮……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很难将这里与一位师职离休干部的家联系在一起。

这位师职离休干部名叫马旭,她的故事,要从那场“美丽的误会”说起。

去年9月的一天,两位耄耋老人走进武汉市一家银行,向工作人员提出要汇款,因为数额达几百万元,工作人员怀疑他们遇到了电信诈骗,就悄悄报了警。民警很快赶到现场,经核实,两位老人都是当地空军离休干部,他们决定将毕生积蓄1000万元,分两次全部捐给家乡。正是这场误会,让马旭走进了公众视野。

马旭出生在黑龙江省木兰县的一个农村家庭。1948年,马旭在母亲和同村人的鼓励下穿上军装,成了一名医务兵,并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因为表现出色,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她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深造,毕业时又以全优成绩被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

1961年,中央军委决定组建空降兵部队。作为军医,26岁的马旭负责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她很快发现经常有空降兵因为落地不稳而使脚踝和腰部受伤。

“保障空降兵,不会跳伞怎么行?”想找到避免空降兵着陆受伤方法的马旭,萌生了学跳伞的想法。然而,马旭身高只有1米53,体重刚刚70斤,远不能达到训练大纲的要求,加之没有女兵跳伞的先例,部队领导几经考虑,婉拒了她的请求。

马旭没有放弃。她在宿舍旁挖了一个1米多深的大坑,填上沙子,用两张桌子、两把椅子拼搭起自制跳伞练习台,一天跳几十甚至上百次,浑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最终,她用自己的坚持打动了部队领导,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女空降兵之一。

在随后的军旅生涯中,马旭和同为军人的丈夫颜学庸翻阅大量外军伞训资料,并运用在大学里学到的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方面知识,结合自己的跳伞实践,分析受伤原因,反复探索,成功研制出“充气护踝”和伞兵单兵高原跳伞“供氧背心”,为部队战斗力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马旭与丈夫一年到头紧张忙碌,忙实验,忙科研,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倾注于所钟爱的事业上,生活上却对自己很“小气”。他们把家庭开支减到最低限度,节省下来的工资和科研奖金在银行一存就是半个多世纪。然而,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却一直是个谜。

“是党和军队培养了我,有朝一日我一定为家乡建设出一把力。” 直到去年,马旭才在一次战友聚会上透露了自己的打算,并在战友的帮助下,联系上了家乡木兰县的教育局,她要将攒了一辈子的1000万元积蓄全部捐献出来,用于家乡的精准扶贫和教育事业。

“选择捐给教育事业,是因为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马旭说。

今年4月,马旭夫妇的捐款全部到位。在黑龙江省木兰县,以马旭的名字命名的文博艺术中心正式开工建设,未来这里将成为红色教育基地,能够为孩子们开展各类活动提供场所。

工程开工后,当地的孩子给马旭夫妇寄来了一封信,表达对他们捐资千万奉献家乡的崇敬。看着这些稚嫩的可爱笔迹,马旭夫妇感到十分欣慰:“虽然捐出了千万财产,但我们依然是最富有的人。只要活着,我们还会继续攒钱、捐款,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和国家。”

“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这是“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给马旭老人的颁奖词,也是她感人事迹最好的写照。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