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实习似乎是一件很寻常的事,可开着军舰远渡重洋访问多国,这样的实习你体验过吗?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海军新型训练舰戚继光舰搭载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海军工程大学、海军潜艇学院、海军航空大学、海军军医大学、海军勤务学院、海军士官学校等7所院校的517名海军学员和官兵,开始执行一次为期两个多月的远航实习访问任务。
敢乘长风破巨浪,领航千帆向大洋。即日起,本版开设“跟着戚继光舰去远航”专栏,陆续报道舰上学员在航行中的所感、所思、所悟,从多角度展示舰上师生的实习生活、精神风貌。下面,就请你跟随我登上戚继光舰,一起启航吧!
穿过白玉山隧道,一辆满载学员的客车缓缓驶入码头,一个巍峨又不失俊朗的舰影横在眼前。“看,戚继光舰!”车内顿时沸腾了。
接到任务以来,海军潜艇学院学员臧军帅设想过多种与戚继光舰初次见面的场景,却从没想过在如此远的距离上,宽大的客车车窗竟框不下舰体全貌。
戚继光舰,以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命名,是中国海军现代化水平最高、保障能力最强的新型训练舰。入列两年多来,这艘年轻的训练舰接纳了一批又一批的实习学员,承载着他们的青春梦想驶向深海大洋。
“风浪场就是我们的战场,青春就是要在风浪中接受检验”
天高云淡,军旗飘舞。9月20日,戚继光舰在军乐声中缓缓驶出军港,向着深蓝远洋进发。
逐梦之旅的开篇,戚继光舰便驶入风浪场。
随着一路南下,舰身晃动越来越剧烈。气象教员开始给学员们上“第一课”:“我们现在在东海某海域遭遇了台风‘塔巴’,舷窗外的最大浪高已经超过5米。”
巨浪狂暴地击打着舱面。“船从浪峰砸向浪谷造成的失重感,就像坠落深渊,狂风巨浪中的大海仿佛魔幻世界。”和许多实习学员一样,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员王鑫第一次出海远航,尚未适应恶劣海况带来的持续眩晕感。
凌晨4时30分,王鑫从睡梦中醒来,匆忙穿好衣服,赶到飞行甲板,等待海面的第一缕晨光。
在晨光昏影时间进行天文观测是航海专业学员的必修课,但感冒发烧、严重晕船已经困扰了王鑫一整天。扑面而来的海风、晃动的甲板、持续的咳嗽,让王鑫不得不一边捂住嘴,一边眺望远方。
坚守在战位观测,当看到戚继光舰披上清晨的朝阳时,这一幅绝美的画面给王鑫注入了巨大动力。
午后,风浪越来越大,狂风巨浪似乎要把战舰吞噬。在05甲板的1号海图作业室里,学员们正在进行计划航线拟订专项训练。面对密密麻麻的海图,加之周边不时传来的呕吐声,形成特别的“视听催化剂”,王鑫很快又交了“公粮”。
“今天完不成任务,明天将进入下一海区,‘战机’不可延误!”洗了把脸,王鑫又重新坐回到海图桌前。
放下铅笔,收起分规,标绘航线终于完成。战风斗浪的获得感冲淡了身体上的不适,小扫除间隙,王鑫兴奋地与同学们分享心得:“风浪场就是我们的战场,青春就是要在风浪中接受检验。”
“为了梦想触手可及,请不要吝啬挥洒青春的汗水”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员张雪山,上舰前一晚激动得难以入眠,他爬起来给一位战友打电话,分享自己离舰长梦“更近了一步”的喜悦。他还记得当初俩人一起考入军校时拍下的合影,背面这样写道:“挥洒青春,逐梦大洋。”
“左满舵,两进一……”戚继光舰离开泊位时,张雪山笔直地站在学员中间,听着舰长一连串干脆的舵令,心潮澎湃。
一次昏影时的认星训练课上,舱外光线十分昏暗,张雪山全神贯注地寻星,不小心踩在了带有海水的铁盖上,脚下一滑,“啪”地重重摔在了沾满海盐颗粒的防滑甲板上。顾不上疼痛,他爬起身,立即用六分仪进行观测,同时抽出紧紧护在怀里的相机抓紧时机拍摄。当他拍摄完,心满意足地合上相机镜头盖时,才发现肘部的鲜血已经流到了手掌,把作训服都浸透了。
“能在赤道偏北附近看到‘南十字座’太难得了,一定要记录下来。”张雪山咧着嘴笑呵呵地说。
2014年,张雪山从青岛大学应征入伍,600多个日夜的岸基气象保障日子里,每当“离码头部署”的铃声响起,他都会站在观测场,目送威武的舰艇出港。每每此时,一个青春的梦想就会在他心头升腾:当上舰长,驾驭战舰,逐梦大洋!
此次出访任务,是张雪山毕业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远航实习。再一次登上舰艇,他将是年轻的舰艇指挥员。为了尽快掌握情况,他一有机会就往驾驶室跑,了解舰员交接班程序,向航海长请教定点抛锚方案制订方法;他要走遍舰上每一个战位,熟悉每一个部位的职责分工……
按照教学计划,张雪山走上见习值更官岗位,那是站在驾驶室最前端,可以俯瞰舰首劈波斩浪的地方。从前甲板望去,张雪山看到主炮和副炮傲然而立,此时,两句诗从他心底油然而生:“为了梦想触手可及,请不要吝啬挥洒青春的汗水。”
“不虚此行,离救死扶伤的梦想更近一步”
带着导师夏照帆院士的叮嘱和课题,海军军医大学学员王宝丽踌躇满志地登上戚继光舰。
在临床实习轮转到烧伤科时,王宝丽见识到了烧伤的狰狞面貌。特殊的海战环境,导致海军成为烧伤发生率最高的军种之一,这使得她定下学术主攻方向:烧伤救治。
王宝丽深知,只有亲身体会水面舰艇生活,实地了解舰艇官兵的烧伤救治水平,才能更好地将所学医疗知识服务于官兵。
登舰后,王宝丽第一时间找到舰员了解戚继光舰上的医疗区,她发现X射线室、麻醉室、手术室、口腔诊疗室、隔离病房等设施和药品储备一应俱全。然而,连日的询问让王宝丽有些担忧:不少官兵的烧伤急救意识比较淡薄。
启航第5天,王宝丽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在舰上的学术报告厅为官兵开展了一次讲座。“密闭空间、高比例铁质墙面,有哪些烧伤易发因素?烧伤发生后可以冲凉水,冲多久、然后又该做什么?哪些烧伤情况需要尽快后送……”王宝丽细致易懂的科普讲解拉直了官兵们心头的问号。
“为建立海上烧伤卫勤机制的雏形提出更多切实的意见,才不虚此行,离救死扶伤的梦想更近一步。”王宝丽牢记临行前导师的教诲。在接下来的航程中,她将继续完善课题,力争在凯旋时,为戚继光舰留下一本《舰艇烧伤自救指南》。
“纵然忙碌,总能看到梦想中向往的星辰大海”
9月27日,戚继光舰抵达出访第一站——文莱。天刚蒙蒙亮,海军航空大学学员徐一凡就忙碌起来。作为戚继光舰“深蓝之声”双语广播的播音员,他早早赶到广播室准备。“Good morning!We are approaching Muara Port today……”6时整,全舰官兵在徐一凡流利的英文广播中醒来。
徐一凡有个不为人知的梦想:驾上舰载战斗机,随航母航迹征战大洋。大学第一堂英语课上,教员讲到未来当一名优秀飞行员必须具备较高英语水平,他暗下决心要在英语学习上下苦功。
参加英语俱乐部、英语辩论赛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徐一凡的英语水平。队里刚宣布要出访,他就报了名,开心地说:“我既想适应舰艇生活,也想在外事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英语能力。”
下了播音台,徐一凡没有回住舱补觉。为保证舰船按时安全进港,他担任摩拉港引水员的翻译,引水员作为一名熟知水况的当地向导,负责协助舰长驭舰进港。
“引水员说航道狭窄,一定要沿左舷方向灯标走”“舰长问拖船的马力和微速分别是多少?”“引水员说我舰最大航速不能超过5节”……在徐一凡的准确翻译沟通下,引水员与舰长敲定了操作方案。码头带缆、舰艇系泊,戚继光舰稳稳地靠上摩拉港4、5号泊位,徐一凡也出色地完成了翻译工作。
送走引水员,徐一凡又换上一身练功服舞起剑术,多才多艺的他将在访问交流活动中,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了准备广播内容、外事翻译材料和交流活动,徐一凡这些天几乎付出了学习训练之余所有休息时间。但作为海军学员,能成为传递友谊的桥梁,他十分自豪:“纵然忙碌,总能看到梦想中向往的星辰大海。”
夜幕下,戚继光舰的满灯点亮了摩拉港夜空,优美的音乐在甲板招待会上响起,舰上300余名学员在传递外交友谊。未来的两个多月时间,他们将勇闯深蓝,在风浪中磨砺实战本领,展现人民海军风采,在深海大洋画出青春与梦想的壮美航迹。
图片制作:梁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