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女儿诺言把养着的泥鳅放归小溪,陆军某工程维护团四级军士长张发欣慰地笑了。
说起这些泥鳅,张发不免有些心酸。一次巡逻,张发在小溪里捉了一条泥鳅送给诺言。看到泥鳅活蹦乱跳的样子,诺言的眼睛里写满好奇。从那时起,泥鳅成了诺言在大山里为数不多的“玩伴”。
张发一家守护这座哨所已有9个年头。9年前,张发和妻子董晓丽结婚后不久,两人就走进了这片大山,成了这座哨所和大山的守护者。
哨所有些偏远,去最近的村子要走上大半个小时。一面国旗、一条小道、一座营房,便是这个家的全部。
张发夫妇进山后的第3年,女儿诺言出生了,她犹如张开双翅的百灵鸟,翩翩飞入这寂静的山林。婴儿的啼哭声为大山注入了一丝喧嚣,张发说:“大山活起来了,有声音了。”
保养设备、防火巡逻……守山护哨的工作周而复始,巡逻是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每次巡逻回来,张发喜欢用自己的脸蹭蹭诺言的小脸蛋儿,看着诺言“咯咯”笑,张发心里也乐开了花。
大山的孤寂如影随形,对成年人如此,对孩童更是如此。张发巡逻回来的路上,有条小溪产泥鳅,他就时不时抓一条给诺言。原本是想给诺言缓解下孤单,可是看到诺言整天围着泥鳅转,张发和妻子又有点着急,甚至想趁着女儿不注意,把泥鳅扔掉。可是扔了又怎样呢?也只能给诺言增添一份孤独。
那些带回来的泥鳅,拇指粗细,通体发黄带黑斑。之前诺言觉得装泥鳅的瓶子太小,张发又用5升的大瓶子重新给泥鳅做了个“新家”,看到泥鳅游得更欢快了,诺言的笑容也多了。
哨所的日子安静却不平淡。有一年,一场特大洪水袭扰了哨所所在山区。屋外下着瓢泼大雨,雨水顺着屋檐流淌下来,不一会儿就聚集到小腿处。张发疏浚了哨所周围的排洪沟后,便立即动身前往地方救灾,妻子和诺言在断水断电、没有信号的哨所里等待他回家。
那天,诺言抱着养泥鳅的瓶子嚎啕大哭。张发安慰道:“别害怕,先让小泥鳅陪你会儿,爸爸很快就能回来。”听到爸爸的话,诺言抹了抹眼泪不哭了,看着爸爸的身影消失在雨中。
诺言一天天长大,张发心里又打起了鼓:怎么女儿只笑却不常说话。村里有经验的老人说:“娃儿见的人太少了。”自此,张发到哪儿都要带着诺言。诺言走不动,张发便让她骑在自己的肩膀上。小孩打闹、老人拉呱,凡是有人有声音的地方,张发都往前凑。走到人迹罕至的路上,张发一会儿给诺言讲讲山花,一会儿给诺言唱唱山歌,尽量给诺言创造语言环境。时间久了,原本内向的张发把自己的语言能力锻炼上来了,还参加了团里组织的演讲比赛。张发进步了,诺言开口也多了,村里的小朋友也远道而来找诺言玩。
如今,诺言已经在县城的寄宿学校上学,有了一群玩耍的小伙伴和和蔼可亲的老师,性格也更加开朗了。周末一到家,诺言就向张发讲述学校发生的各种趣事,时不时跳一段学校学到的舞蹈。看到诺言笑得灿烂如花,张发心里宽慰了许多。
“现在还养小泥鳅吗?”一天,张发搂着诺言问。
诺言一本正经地说:“老师说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小泥鳅还是在小溪里游得欢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