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鄂豫皖反“围剿”作战:统一领导破合围


■王雁鹰

战斗简介

1930年12月,国民党军集结近10万兵力,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围剿”。危急情势下,中共鄂豫皖苏区果断采取措施,采取统一领导、避强击弱、运动歼敌、群众战争等战术,指挥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人民群众英勇战斗,共歼敌13000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先对鄂豫皖苏区形成“圆箍式”包围,再以主力攻占苏区集镇、控制交通要道,进而实行分区“清剿”的企图,红军也得到壮大。

讲评析理

党领导鄂豫皖苏区军民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适时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为后续反“围剿”作战乃至抗战时期反“扫荡”作战胜利积累了宝贵经验。

集中统一领导凝聚力量。1930年12月上旬,国民党军兵分4路,采取南北对进、东堵西压的手段,企图首先消灭鄂豫边区红军、摧毁鄂豫边苏区,尔后转移兵力,摧毁其他苏区,彻底消灭鄂豫皖根据地红军。敌人来势凶猛,而红1军主力正转战皖西,鄂豫边苏区内仅有一些地方武装,怎么办?鄂豫皖苏区紧急召开会议部署反“围剿”斗争。会议决定,在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领导下,成立鄂豫皖临时军委和临时苏维埃政府,以集中统一党政军对苏区军民反“围剿”作战的领导与指挥,将苏区军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会议提出反“围剿”作战方针,决定采取避强击弱和群众战争的战术:一方面以地方武装和群众结合,发动广泛的游击战争,牵制、袭扰、打击敌人,使其不敢冒进与分散;另一方面迅速调回红1军主力突击敌人弱点,以转变战局。会后,临时特委、临时军委将现有武装分为3路,成立各路指挥部协同作战,分别由指挥部的领导和当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共同组成指挥委员会,统一指挥当地军民反“围剿”作战。实践证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广泛发动群众支持作战。临时特委派出大批干部深入群众,逐层进行思想动员,加强政治宣传鼓动,激发群众的阶级仇恨;组成管理委员会,组织指导群众从事兵运、侦探、打草鞋等活动,积极参加对敌作战;通过向根据地群众借粮、筹粮、挖野菜等办法,保证群众有最低限度的口粮供应。这些措施极大稳定了群众情绪。同时,临时苏维埃政府重新分配土地,取消侵犯中农利益及破坏中小工商业的过“左”政策,统一财政管理等恢复和建设苏区的方针和措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实现了鄂豫皖苏区内部的空前大团结。后来的作战中,广大群众在党组织的动员和组织下,不仅积极支持、配合、掩护红军行动,还拿起土枪、大刀、长矛参加战斗,成为红军运动作战最可靠的后盾。实践表明,人民离不开军队,军队更离不开人民,人民战争始终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12月9日,“围剿”鄂东的国民党军以黄安、七里坪为中心开始进行合围。苏区的游击队和群众武装,在各路指挥部指挥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对进犯的国民党军展开广泛阻击和袭扰,使敌人提心吊胆,不敢冒进。不久,红15军从商南到达鄂豫边苏区的黄麻地区。临时特委遂决定,以红15军为主力,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向“围剿”之敌发动攻击。经两昼夜激战,红军主动撤离七里坪转移外线作战,敌人进占苏区中心。主力红军转移后,各路指挥委员会领导鄂豫边苏区的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内线作战,同进占苏区之敌展开英勇斗争。他们利用高山密林,机动灵活袭扰敌人,制造声势,瓦解敌军,使敌人一夜数惊,疲于奔命,只能困守于几个县城和集镇,而广大乡村仍在苏区军民手里。实践表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我军战无不胜的精髓,我们要始终秉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战术,灵活机动作战。

抓住战机实施进攻作战。红1军转战皖西取得接连胜利,收复皖西大部苏区,于1931年初西进到麻城县福田河,与红15军会合,整编为红4军,由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直接领导。这次整编为反“围剿”由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为主转变奠定了组织基础。2月初,临时特委在黄安县杨李家召开扩大会议,正式成立中共鄂豫皖特委和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会议总结了反“围剿”经验,认为经过一个多月的作战,敌人已由攻势转为守势,“最主要的战略,是集中我们最精锐的力量来突破敌人的弱点以转变全部的战局,创造新的局面”。红军基于对形势、敌情等客观情况的正确估计,决定利用敌人“围剿”未能成功,而新的更大规模的“围剿”部署尚未到来的时机,立即转入战略进攻,迅速收复失地,扩大根据地,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会后,红4军主动向平汉线出击。3月初,红11师连袭李家寨和柳林车站,进逼信阳。3月9日,红4军取得双桥镇大捷,全歼敌第34师,俘敌师长岳维峻以下5000余人,毙敌1000余人。至此,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彻底失败。实践证明,战略内线与战略外线有机结合,适时实施战略进攻作战能够最有效打击敌人,并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