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
2019年八一建军节,人民军队第92个生日,一座座军营在晨曦的号声中醒来。
军号嘹亮,熟悉的旋律伴随着人民军队一路前行。
如今,一支支英雄部队已经换上新的番号。从71到83,作为人民军队改革重塑的一个缩影,新调整组建的陆军13个集团军,见证了这支军队的换羽新生。
【同期】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解说】
番号变了,军号没变。改革强军,传承的是血脉,强化的是号令,重塑的是体系,不变的是忠诚。
【同期】习近平
忠诚,造就了人民军队对党的赤胆忠心,造就了人民军队和人民的鱼水情意,造就了人民军队为党和人民冲锋陷阵的坚定意志。
【推出片名 忠诚】
【解说】
这条穿越14座海拔4000米以上雪山的川藏线,是世界上最高最险的公路。
盛夏时节,陆军第77集团军某合成旅官兵,从“天府之国”四川出发,沿着这条高原公路向西藏挺进。
这群年轻士兵一路向西的身影,成了美丽的青藏高原上另一道特殊的风景。
张佳平是女兵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今年30岁,她的丈夫也是一名军人。2017年部队移防,原本同属一个集团军的丈夫移防云南,而她一路向西走上世界屋脊。
【同期】陆军第77集团军某旅通信执勤站站长张佳平
当时听到命令来的那一刻,心里面还是有一些慌张,因为对上高原还是有一些惧怕吧。我作为一名女儿,一名妻子,但是我更是一名军人,当祖国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背起行囊立即出发。
【解说】
激荡的军号声刺破了历史的天空,让穿越半个多世纪的壮美诗篇在茫茫的雪山上回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张佳平所在旅前身隶属第18军,也是从四川誓师出发,开启了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的艰难征程。
一条天路,留下了一支英雄部队两次远征的足迹。
【解说】
怀着感怀之心煮开一杯酥油茶,这是18军后代张小康每天的仪式感。西藏对于张小康一家来说,从她父亲奉命进藏的那一天起,就深深烙进了生命的轨迹中。
【同期】原18军军长张国华之女张小康
(1949年)终于建立了新中国,解放战争结束了,大家都开始向往过好日子的时候,这时候突然18军接到了命令,进军西藏,进去都很困难,连路都没有的地方,而且还缺氧啊、严寒啊。
【解说】
此时的西藏,阴云密布。西藏上层分裂势力在帝国主义唆使煽动下,公开打出所谓“西藏独立”的旗号,企图将这片土地从新生的共和国分离出去。
【同期】原18军前线军事记者焦东海
帝国主义势力还在西藏,还没有把他撵出去,西藏不解放那还行?那是我们的地方嘛。
【解说】
1950年1月初,党中央做出进军西藏的决策。24日,刘少奇代表党中央给西南局、西北局等发电报,批准成立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张国华任书记。
【同期】原18军组织干事刘广润
到了重庆以后,邓小平就说,今天我要给大家说的,咱们凭党性说话,毛主席已经发来指示,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张军长就说我们坚决执行任务。
【解说】
这是当年18军进藏誓师大会的情景,主席台上居然出现了一个孩子的身影。
【同期】原18军军长张国华之女张小康
那是我的姐姐,就是我爸爸妈妈的第一个孩子,她是1947年出生的,当时最艰难的时候,就给我姐姐取了名字叫小难。
【解说】
张国华,这位井冈山时期的红军司号员,用自己的行动向官兵下达了无声的号令:都说西藏是不毛之地,我军长就带头把家安在那里。
【同期】原18军军长张国华之女张小康
我觉得对他们那代人可能都已经变成了一种本能,首先他是军人,执行命令是必须的,最神圣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职责。
【解说】
大军入藏,步步艰辛。高耸的雪山与奔腾的江河,横亘在前。缠绕山间的羊肠小道,遍布骆驼、牦牛的森森白骨。
【同期】原18军前线军事记者焦东海
当时饿昏了,从山上滚下来满脸都是血。那可是,(说起来)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
【解说】
张国华将军3岁的女儿,也不幸夭折在进藏途中。
50多年后的2001年11月,张国华的夫人樊近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呼唤着女儿的名字。
【同期】原18军军长张国华之女张小康
直到最后,我妈妈已经有一些恍惚,但是又好像也有很清醒的时候,她不停喊着就是我姐姐的名字,就使劲喊“小难小难”,真的,50多年过去了,实际我姐姐还在我妈妈的心里。那时候我爸爸已经过世了,所以我不知道我爸爸的感觉,我相信以我爸爸这么喜欢孩子,在他们心里都是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这个孩子让他们失去了,真的是刻骨铭心。
【解说】
2014年,张小康把父亲、母亲、姐姐和18军官兵的故事,写成了《雪域长歌》一书。她在自序中这样写道——
【画面】张小康朗读
在他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支撑,那就是信念。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把原本属于自己的生命权、健康权乃至情感权都无条件地割舍。他们不是几个人,不是几个群体,而是整整一代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时代,我看到了虽离我们远去却时时激荡于心的那个时代。
【音乐】《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儿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扛起枪杆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
【解说】
2014年4月27日,习近平看望新疆军区某团民族6连,战士们唱起了《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
满头白发的李之金老人从新闻中看到这一幕,仿佛又回到了那段转战高原边关的岁月。
1962年8月1日,新疆伊犁军分区阿拉马力边防站第一任站长高立业带领10名官兵,牵着3头骆驼,背着一口锅,奉命在荒无人烟的雪山孤峰扎根。时任军分区宣传干事的李之金为官兵的精神所感动,深情写下了这首歌。
一首歌,传唱了半个多世纪;一首歌,影响了几代人。老人弹奏手风琴已大不如前,但这熟悉的旋律却注入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军人的血脉之中。
【同期】《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词曲作者李之金
这首歌反映了解放军的本质,本质就是不忘党的初心。初心是什么?初心就是为人民,党和国家需要什么,你就要付出,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凡是有急难险重的任务,首先是解放军站出来,首先是领导干部站出来。
【解说】
1973年12月,党中央、毛主席一声号令,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这些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们齐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坚决按照“随员不超过10人,时间不超过10天”的要求,奔赴新的岗位。
中国军人的脚步,紧随党的号令,紧跟祖国的召唤。
2014年4月,习近平视察新疆军区某红军师。这是一支创建于陕甘边根据地的红军部队。从陕北到新疆,部队一路征战、几渡难关,依然珍藏着红军时期留下的家底:2930块银圆、两瓶金沙和一块金锭。
红军部队的“传家宝”,见证着红色传统的赓续传承。
红色基因的传承,初心使命的坚守,凝结着人民军队崇高的价值追求——绝对忠诚。
【广播录音】
今年95岁的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的一名战士。
习近平总书记俯下身子,紧握老英雄张富清双手的一幕温暖感动。
这是一位95岁,离休30多年的老人,他的名字叫张富清……
【解说】
暗黄的油漆墙,斑驳褪色,但窗明几净,井井有条,张富清每天都要自己打扫屋子,和老伴儿洗碗做饭,他的生活依然平淡如水。
【同期】张富清之子张建国
他没把他自己当英雄,他没认为他自己是个英雄。
【解说】
2018年底,全国退役军人信息采集,让这位深居湖北武陵山区的95岁老兵,走到了聚光灯下。
【同期】湖北来凤县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员聂海波
当时我把他那个奖状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张西北野战军给我们张富清张爷爷一张特等功的报功书,我们都认为只是存在于像我们电影上面的董存瑞,但是我们实在是没有想到,这个英雄就在我们旁边。
【解说】
这只破旧的皮箱,在张富清家的柜子里躺了半个多世纪,里面“藏”着他从陕北出发,一路为解放全中国南征北战的光辉岁月,然而赫赫战功对老人来说却是一段只要提起就会落泪的记忆。
【同期】战斗英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富清
永丰战役中间,我就看到我们不少领导不少战友,就那么倒下去了,因为上不了城,一个夜晚换了8个连长,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士,为了人民,为了国家,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和他们相比我现在人还在,生活都过得美满,我有什么资格拿来表现呢?
【解说】
人生的选择,决定了人生的轨迹。战争年代的金戈铁马,张富清选择深藏心底。1955年,伴随着新中国步入和平,老兵解甲归田,选择了响应国家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同期】张富清之子张建国
他就是一个对党忠诚的人。他因为什么,最艰苦的地方,越是最需要人的地方。共产党员就是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解说】
这个被大山环绕的县城,一度贫穷落后。而张富清扎根山区开山挖路,一辈子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
【同期】战斗英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富清
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是党把我从一个长工、普通老百姓培养成为一个革命军人、共产党员,我不能忘党恩,不能忘群众的恩情,我在心中牢记入党时的宣誓。
【解说】
一个打满补丁的搪瓷缸用了60多年,一张矮小的方桌更是承载了张富清老两口几十年的粗茶淡饭,也承载了一家人几十年的脉脉温情。英雄不愿讲自己的故事,却把忠诚化作无言的行动。
【同期】
习近平:您老健康啊,保重身体。
张富清:感谢总书记,感谢党中央,我是党培养的,我要紧跟党走,做一名党的好战士。
习近平:你都做到了,你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保重身体,健康长寿。
张富清:好。
【解说】
在人民军队的方阵中,像张富清这样把忠诚化作无言行动的英雄,又何止千千万万!
从南昌、古田、遵义,到延安、西柏坡,一方方蕴藏着光荣传统的土地,一代又一代军人来到这里净化心灵、汲取砥砺前行的无穷力量。
2014年深秋时节,习近平来到闽西古田,在新型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主持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
【同期】习近平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解说】
红米饭、南瓜汤、观音菜、炒烟笋……摆上了军委主席和与会代表的餐桌。
【同期】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基层代表余海龙
习主席和我们基层代表同吃红军饭,红米饭、南瓜汤,习主席一边吃饭一边带着我们共同回忆当年红军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就是让我们永志不忘我们这支军队的红色基因,把光荣传统找回来、发扬好。
【解说】
就在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上,习近平郑重提出军队政治工作的时代主题,确立新形势下政治建军的大方略,要求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
【同期】国防大学教授李海涛
政治工作永远是我军的生命线。在建国初期,罗荣桓元帅主持起草我军《政治工作条例》。后来,毛主席在审批这一条例草案的时候,特别加上了那么一句话:“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
【解说】
信仰,需要不断提纯;忠诚,需要持续淬火。
郭伯雄、徐才厚、房峰辉、张阳,曾经位高权重,最终却成了与党离心离德的“两面人”,成了军队政治生态的“污染源”,说到底是政治上出了问题,根本原因是对党不忠诚、不听党指挥,动摇了理想信念,背离了初心。
从古田再出发,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开辟新征程。
把理想信念、党性原则、战斗力标准、政治工作威信4个带根本性的东西立起来。
肃清流毒影响雷厉风行,党内政治生活正本清源,军队有偿服务全面停止,腐败滋生土壤逐步铲除。
争当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过硬部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巨大的政治气魄治党治国治军,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全军将士思想上高度自觉、政治上高度自觉、行动上高度自觉。
回望走过的光辉历程,听党指挥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闪耀在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每一个历史瞬间。
朝鲜北部的盖马高原,每年10月就会飘雪。黄草岭烟台峰,是扼控这片高原的门户,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1950年10月底,以美军陆战第一师为主力的东线“联合国军”,向黄草岭地区发起猛烈进攻,与西线部队构成钳形攻势。
【同期】原志愿军第124师作训参谋于海泉
敌人和西线的部队会合,必须要经过这个交通要道。要往后退一步,敌人会合了就麻烦了,朝鲜半岛被敌人全部占领了,我们再去就很难了。我们国家也得不到安宁。
【解说】
黑龙江省,有着肥沃的黑土地。解放后,这里迎来了一批军人带着百姓握镐挥锹、耕地种粮,然而还未等和平的果实成熟,紧急入朝的命令就来了。
【同期】原志愿军第124师某连司号员张群生
去的实际都是为了祖国的安全,为了后代的安全。完成任务,这是上级的命令,一定要完成,没有别的什么好说的。
【解说】
一声令下,屯垦戛然而止。刚刚扔下锄头的部队昼夜奔袭200多公里抢占阵地,还没来得及构筑像样的工事,就直接面对美军的精锐之师。
【同期】原志愿军第124师作训参谋于海泉
三个师向我们一个师进攻。空中从早晨到晚上,轰炸扫射,我们所有的阵地,都成了一片火海。可想我们的战士是在什么样地方作战,那种状态极度紧张,打得这一天天昏地暗,但是战士妥协了没有?还在打。
【解说】
那一天,司号员张群生一遍遍地吹响冲锋号,直到全连只剩下了17个人,连队干部全部牺牲。
【同期】原志愿军第124师某连司号员张群生
连长牺牲以后我哭了,眼泪哗哗地流,我们连长带我们从国内战争就一起打,从东北打到四川,从四川又回来,回来以后大生产,最后到朝鲜……那感情多深啊。
【解说】
鲜血,染红了黄草岭。
张群生拿过连长手中的枪,带着剩下的战士继续战斗。
【同期】原志愿军第124师某连司号员张群生
我一个人拿10颗子弹,一个人拿两枚手榴弹,那时准备打一个晚上,没有命令你是不能撤下来的,当兵就是这样,必须听命令。
【解说】
黄昏血色中,主峰阵地上张群生带着仅存的3名志愿军士兵最后一次吹响了军号。远处,指挥所读懂了这时断时续的军号声:阵地还在,我们还在。
【同期】原志愿军第124师某连司号员张群生
我们思想都做好准备,牺牲就牺牲,死就死。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的后代。
【解说】
一个人的脊梁,不是骨头,而是精神;一支军队的脊梁,不是武器,而是军魂。几十年来,这支军队的军魂血脉始终在一代代中国军人的忠诚坚守中赓续传承。
上世纪50年代末,外国情报部门发现,刚刚从朝鲜战场上归国的一支志愿军部队突然不见了踪影。
许多年后,人们发现,正是这个“消失的兵团”,在中国西北戈壁风沙漫天的无人区,建起了奠定“两弹一星”事业的重要试验基地。
【同期】原志愿军第20兵团老战士杨廷驹
(抗美援朝)胜利归来我们是很高兴了,但是我们回来以后就到了大连等待分配,因为这是个保密单位,所以要求很严格,不能随便和外界通信。
【解说】
多少无悔的青春,染绿了戈壁的红柳;多少无言的坚守,换来了这震天的巨响。
当年的戈壁荒漠,今天已经竖起了高高的纪念碑。千里之外的大漠深处,也高耸起闻名世界的航天发射架。
而直到今天,那里还有一群身负重任却默默无闻的士兵。
【同期】
狠狠地拨呦/兄弟们哟/来拨道呦……
【解说】
在中国西北部的沙漠深处,有一条中国唯一的军用铁路,每天都有数十辆军列通过。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枚火箭、第一艘载人飞船,都由这里运往发射架。
【同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战士范金伟
我们每天的工作主要是保证线路状态良好,主要干的就是起道、改道、拨道,和线路正常的巡守、防沙。
【同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战士张永红
每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最大的风力达到10级,然后我们出去都是拿着背包绳把自己身上捆绑起来手拉手去巡线,每天巡线达到20公里。
【解说】
除了恶劣的环境,寂寞和孤独是更大的挑战。几百里大漠,最少的时候只有一间小屋,一个人。
和平年代,荒漠中最不起眼的“道钉”,就这样铆在忠于职守的阵地上,就这样和一个民族的飞天梦连在了一起。
忠诚,是赴汤蹈火的牺牲;忠诚,是无怨无悔的奉献;忠诚,是毅然决然的抉择。
距离西北大漠约2000多公里的深圳,这里有密集的摩天大楼,是经济活跃的国际化城市,而在繁华背后,倾注着人民军队的满腔真情。
【同期】原基建工程兵部队老兵杨洪祥
这是深圳的地标,600米高的平安金融中心,这栋楼多年前我带领团队为这个项目做绿色建筑的咨询,用了很多绿色建筑的技术,还有这种节能玻璃,所以这栋楼也算是深圳的骄傲。
【解说】
59岁的杨洪祥,如今是深圳特区的企业家。40年前,他是基建工程兵部队的一名新闻报道员。
【同期】原基建工程兵部队老兵杨洪祥
基建工程兵参与了深圳的建设,早期来了两万人,但是现在的年轻人确实不知道有这么一支部队了。
【解说】
基建工程兵,一个远去的兵种。
1979年,一批基建工程兵从冰天雪地的东北来到当时还是小渔村的深圳安营扎寨,吹响了特区建设的冲锋号。
当时年仅19岁的杨洪祥,用一部海鸥牌135相机和汕头出产的黑白胶片,拍下600多张照片,记录了两万多名基建工程兵官兵为特区拓荒的日日夜夜。
【同期】原基建工程兵部队老兵杨洪祥
我们部队驻地以前是深圳市民倒垃圾的地方,进去以后在半山腰看到几个简陋的工棚,下雨天的时候这个房子有时会漏水。
【解说】
1983年,深圳特区初具规模。官兵们原想着,忙完这一次大会战,接下来又该搭乘军列奔赴下一个战场了。可谁也没料到,新的命令竟然是就地转业,改制企业。
【同期】原基建工程兵部队老兵杨洪祥
我们在9月15日集体改编转业,转业成地方建筑公司的时候,很多干部战士都哭了,虽然我们大家心里还是惋惜,还是痛苦,但是大家还是服从命令,还是为国家的这种战略调整、军队整编、改编做贡献。
【解说】
脱下军装,这支队伍继续奋战在特区建设第一线,用“3天一层楼”的速度,建成了当时中国的第一高楼——国贸大厦。从此,“深圳速度”成了特区效率与精神的代名词。
与深圳特区的一座座高楼大厦一起载入共和国史册的,还有群山之中这一条条钢铁大动脉。
1983年,铁道兵向军旗告别,这支仅存在了30余年的队伍,留下了这样一组数字:修建铁路干支线52条,总长12593千米。
大山之中,森林般的墓碑,承载着铁道兵战士们用生命书写的忠诚誓言……而健在的老兵中,有人选择把家安在了铁路边,同样用生命守护着祖国钢铁血脉,用白发和皱纹铭刻着永不褪色的忠诚。
【音乐】老兵唱《什么也不说》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啊/愿天下都快乐/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啊/愿天下都快乐……
【解说】
新中国成立70年间,人民军队员额从高峰时期的600多万裁减到200万。
每一次军旗下的告别,都成了军旗下的再出发。
新疆、北大荒屯垦开发,大庆油田、胜利油田会战,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建设……千千万万的军人把青春融入了丰收的田野,将热血铸成了巍巍大坝,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用忠诚书写下壮美的诗篇。
格桑花,在藏语中,寓意着“美好时光”和“幸福”。每年8月,王伟都会采摘几朵最美的格桑花,辗转6个小时,回到他8年前的部队驻地——舟曲。
【同期】时任武警甘南支队副中队长王伟
我妻子特别喜欢花,所以只要有机会到舟曲来,都会到坟上去,给她带上一束花,我希望她在“天堂”里过得好。
【解说】
青山无言,掩埋着小城的昨天,也重重压在这名军人的心头。
2010年8月7日晚10点,武警舟曲县中队副中队长王伟正在与怀孕3个月的妻子通电话,忽然发觉脚下一阵颤动。
【同期】时任武警甘南支队副中队长王伟
我就感觉有点不对头,我就跟我媳妇说,我说我这边有事,先把电话挂了,你也早点休息,多注意安全。然后我就吹了紧急集合哨,把我们中队的战士全部集合出来。
【同期】时任武警甘南支队排长黎文广
当时只听到一声巨响,我还以为是一种类似于车翻了,感觉电杆在倒,整个楼体移位,就一路往下走,瞬间这个楼就翻滚,人就不见了。
【解说】
四周一片漆黑,到处是哭喊声。王伟带领25名官兵在齐腰深的泥水中艰难行进,寻找被困群众。
【同期】时任武警甘南支队副中队长王伟
这应该是我见过最惨的(场景),到处都是哭声,看到我们部队的人来了以后,我们走到哪都拉着我们,想让我们把他们家里人救救,我们当时唯独能做的就是去找这种有生命(体)征的人去救。
【解说】
那个暴雨之夜,王伟和战友们救出了23个大人和孩子。
直到第二天下午,王伟才得知泥石流淹没了他的家,吞噬了他的岳父、岳母、妻妹,还有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
9年过去,手机上还保留着妻子打来的那个未接电话……
如今,小城已逐渐从伤痛中恢复,但是,军队对人民的忠诚,将会被永远铭记……
【同期】时任武警甘南支队副中队长王伟
我就特别想把那个电话接上,哪怕她能跟我说一句话,我都很幸福,我想听她说一句话都行。在她最绝望的时候,能想到的是我,给我打电话我却连接也没接着。
【解说】
军人的牺牲是使命和忠诚,是感动,更是血脉中的传承……
树木苍翠,郁郁葱葱。这位年轻的战士,却再也无法看一看这片希望的田野。
2018年10月11日,已经与战友们排除了5000多枚地雷的杜富国,被一枚突然爆炸的手榴弹炸伤。
扫雷任务已近尾声,27岁的杜富国却永远地失去了双眼和双手。
2019年,千家万户记住了这个勇敢的士兵。那个无手的军礼,又一次感动中国。
而在杜富国和战友们清除雷患的那片土地上,乡亲们种下的庄稼已经吐出了嫩绿的新芽……
【同期】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杜富国
我是一名军人,参加这个任务是很光荣的,而且特别是为边境的百姓排除雷患,给他们一片安宁,他们能够在这片庄稼地上种上庄稼,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不会担心再受雷患的影响。
【解说】
2019年7月,中央军委授予杜富国“排雷英雄战士”荣誉称号。习近平为他佩挂英模奖章、颁发证书。
【同期】
杜富国:主席好!
习近平:把身体搞好啊。
【解说】
祖国万岁,人民至上。
70年来,人民子弟兵无私奉献,践行着自己的忠贞誓言:始终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坚定不移,誓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