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部队饮食保障是保障打赢和服务部队的基础性工作,关系官兵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关系着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随着我军日益发展壮大,部队给养保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饮食内容从极度匮乏到日益丰富,保障理念由生存温饱到健康科学,饮食环境从粗糙简陋到更加舒适,炊事工具从 “埋锅造饭”到系列化的饮食装备。
记者:请介绍一下建军以来,我军给养保障发展变化。
负责人:红米饭南瓜汤,野菜充饥志越坚……这些在歌曲和文学作品中常见、人们耳熟能详的特殊食谱,见证了我军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我军伙食保障首次实现国家统一标准、统一供应。为帮助国家度过困难阶段,我军发挥“生产队”作用,通过发展农副业生产减轻国家负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放开,物资供应更加充足,我军对伙食保障的要求从满足温饱走向提高质量。同时,加快硬件条件建设,推行集约办伙模式和军营“厨房革命”。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军后勤保障条件获得明显改善。在满足温饱、质量要求基础上,部队伙食管理更加注重健康、营养,修订完善给养供应标准,提出建设现代军营饮食文化的目标。
为保障官兵就餐安全、卫生,倡导分餐制、自助餐等文明健康的就餐方式,建立食品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为聚焦“保障打赢”要求,军需专业科研人员结合部队实际需求,在野战食品、饮食装备器材、伙食管理信息化等领域开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部队。
记者:请介绍一下我军野战食品的发展情况。
负责人:新中国成立前,我军没有统一制式的野战食品。各部队根据实际情况,自制炒面、炒米等便于携带的食品。20世纪50年代初期,军需科研人员以抗美援朝中广泛使用的炒面、炒米等为主要原料,通过机械压缩和调整配方,试制出我国第一代压缩饼干。这一阶段的野战食品品种少、口味单调,不耐贮藏、易于变质。
20世纪70年代,我军研制了以压缩干粮、脱水食品和罐头为主组成的第一代野战食品。20世纪80年代,我军考虑战场饮食保障的实际需要,分普通单兵食品、普通集体食品、边防巡逻食品、坦克兵食品四种食品开展第二代野战食品研究,初步形成陆勤野战食品系列,保障了陆军不同兵种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军军用食品的研制步伐进一步加快,逐渐形成以单兵食品、集体食品和军用功能性食品组成的第三代野战食品。军用功能性食品主要有军用全营养粉、军用体力恢复剂、抗缺氧食品、军用泡腾饮片等。
近年来,我军试验推广由通用单兵食品、组合式集体食品、特种作战食品组成的新一代军用食品。通用单兵食品主要是供全军作战部队使用的餐份化食品,由多个餐谱的单兵即食食品和单兵自热食品组成。
记者:随着部队练兵备战深入推进,我军正在加快实施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请介绍一下基本情况。
负责人:2018年10月30日,《加快推进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实施方案》下发。这是重塑战场饮食保障体制和饮食结构,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现代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体系的重要标志。
为了加快推进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我军重塑野战饮食保障体制机制和饮食结构,加速探索“快做、快分、快送、快吃”、具有我军特色的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模式,推动饮食保障由“生活型”向“打仗型”的革命性转变。
目前,我军正在加快研发新型野战食品,研发配备集成高效饮食装备器材;推行符合实战要求的保障模式,制定配套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标准和办法;全面融入实战化军事训练,探索建立军民融合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