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专号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院校科研方队

科研尖兵,开创新局面


■秦俊林 本报记者 安普忠

胸怀科技兴军梦想,肩负人才强军重任。

身着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武警部队服装的院校科研方队,在方队领队、国防大学研究生院政委衣述强少将和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栾复新少将带领下,意气风发走过天安门,豪情满怀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院校科研方队由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联合组建,受阅队员中既有“军中骄子”,又有“科研精英”,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者占71%,是高学历者占比最高的受阅方队。

组建院校科研方队,代表全军院校、科研战线官兵首次参加国庆阅兵,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习主席对科技兴军、人才强军的高度重视,突出了院校、科研战线在强军兴军征程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加速推进构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和新型军事科研体系的鲜明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军队院校、科研机构改革重塑后,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坚决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聚焦“一流军事人才、一流军事理论、一流军事科技”,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军事科研机构、综合性联合指挥大学、高等教育院校,开创军事人才培养和军事科研工作新局面。

统帅嘱托重千钧 砥砺前行开新篇

步履坚定,虎虎生威。目睹院校科研方队气势恢宏地走来,人们很难想象,他们是一群充满青春活力、在知识的宝库里汲取营养、长年埋头实验与创新的军中骄子。

国防大学是我国最高军事学府,植根于红色井冈,传承着红大、抗大血脉,为党、国家和军队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被誉为“将军的摇篮”。

“习主席强调,科学的军事理论就是战斗力。这让我们军事理论研究工作者既感无上光荣,也倍感责任重大。”副方队长、国防大学教育训练部副部长朱元赛说,“搞军事理论研究,不能囿于书斋、闭门造车,必须植根实践沃土,接受实践检验。这次受阅就是高学历群体完成重大军事任务的生动实践。”

统帅嘱托重千钧,砥砺前行开新篇。

作为我军的重要科研机构,军事科学院为研究宣传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服务军委重大决策、推进军事科学发展作出了大的贡献。

谈起改革重塑后的深切感受,副方队长、军事科学院管理保障部副部长董武介绍说:“我院军事理论研究工作更加注重理技融合,更加注重对接实践、对接部队、对接战场。”

坐落于湘江之畔的国防科技大学,前身是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建校60多年来,为我国培养高级军事技术人才、发展先进武器装备发挥了开创性作用。

副方队长兼主教练、国防科技大学某学院副政委王新国介绍说,来自国防科技大学的受阅队员,全是在校研究生学员,他们是学习攻坚的翘楚、科学研究的尖兵。

当前,全军院校、科研机构紧紧围绕回答习主席的胜战之问,谋于未战,务于未战,晓于未战,掀起新一轮军事理论创新热潮,努力当好新时代中国军事发展的“思想库”。

科技兴军东风劲 科研创新鼙鼓鸣

战机呼啸,掠过长空。刚刚接受习主席检阅的院校科研方队队员、军事科学院某科研项目负责人刘常青,仰望歼-20等战机飞越天安门上空,眼里泛起自豪的泪光。这些大国重器,他曾带领自己的团队参与试验。“能与凝结着自己心血的装备一同受阅,才真正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更加坚定了我和战友们献身科研工作的信念!”刘常青说。

科技兴军东风劲,科研创新鼙鼓鸣。看到许多高精尖武器装备亮相阅兵场,方队队员、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杨金一倍感振奋:“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军事核心技术更是买不来的!习主席的教诲振聋发聩、催人警醒。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将把受阅荣耀转化为前进动力,牢记使命,刻苦钻研,为科技兴军作出应有贡献。”

国防科技大学作为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曾取得“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磁浮列车等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如今,迈进新时代的国防科技大学紧盯国家和军队急需,在多项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科学技术是核心战斗力。一代代军事科学院的科研工作者不计名利,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先后荣获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50余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党的十八大以来,军内外科研战线砥砺奋进、勠力攻关,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亮点纷呈,为强军胜战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博士硕士望战场 教员学员谋打仗

“博士硕士学士首先是战士,教员科研人员学员首先是战斗员。”谈起自己4次参加阅兵的经历,方队队员、国防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旭深有感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优秀军人要勇于在重大任务中摔打磨炼,敢于在铁血担当中历练成长。”

李旭曾参加过国庆60周年大阅兵、抗战胜利日大阅兵、朱日和沙场大阅兵。今年接到阅兵队员选拔通知后,他再次请缨参阅。

要想打赢明天的战争,必须抢占今天的人才高地。作为全军人才培养的链条顶端、全军唯一的综合性联合指挥大学,国防大学坚持向战而行、为战育人,始终把研究战争、设计战争、打赢战争作为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主旋律。他们强力推进名师立校、名师立学、名师立教,一大批后起之秀脱颖而出,一批批联合作战人才从这里走向部队、走向演兵场、走向未来战场。

“习主席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军队院校是要打仗的,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我军院校一直有为战育人的优良传统,为军队输送了一批批能打仗、打胜仗的优秀人才。”刚刚走下阅兵场的衣述强少将难掩内心激动,“经历了这次阅兵磨炼,强化了队员们的作风意志,他们定能在强军兴军实践中更好更快地成长成才。”

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仗育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调整改革后,全军院校把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做到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练什么,使人才培养“供给侧”同未来战场“需求侧”精准对接,确保人才“从院校直通战场”。

立身为梯,躬身为桥。在带领受阅官兵凯旋的路上,栾复新少将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军事科学院一大批院士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奋战在科研一线,不仅当好重要研究领域的领路人,还注重在科研实践中薪火相传,带出一大批科研领军人才、拔尖人才。

“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放眼强军兴军征程,可欣喜地看到一幅幅更为恢宏的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画卷——一批创新团队快速崛起,一批新型指挥员百炼成钢,一批信息化尖兵担当强军重任……

光荣受阅的院校科研方队队员,在奔赴各自岗位之前,立下铮铮誓言:最高学府,军中骄子,誓为荣誉而战;一流院所,科研精英,敢与强敌争锋!

(本报北京10月1日电)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