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专号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东风-17常规导弹方队

东风劲旅剑开新刃


■本报记者 陈典宏 通讯员 温志晖

东风浩荡,雷霆万钧。

今天,引领战略打击模块威风凛凛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的是东风-17常规导弹方队。该方队领队为张建强少将和王新国少将。作为常规导弹家族的新成员,东风-17常规导弹此次是首度公开,一经亮相便惊艳世人。

在东风导弹大家族中,常规导弹作为火箭军战略打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作用举足轻重。此次受阅的东风-17常规导弹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制,能够全天候、多方位、多角度对多种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具有发射时间更短、机动距离更长、有效射程更远、打击威力更大、突防能力更强等特点,是新一代中近程打击力量中的尖兵利器。

16台导弹发射车以整齐受阅队形通过天安门,气势如虹。

组成这个方队的两支常规导弹劲旅,均来自火箭军某导弹基地。这个基地先后涌现过杨业功和“常规导弹第一旅”等叫响全军的先进典型。“宁可让生命透支,决不让使命欠账。”基地老司令员杨业功生前曾参与筹建我军历史上第一支常规导弹部队。弥留之际,他还喊着“一二一、出发”的口令。

两支常规导弹劲旅,分别驻守在革命老区。在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中,一茬茬官兵不断擦亮忠诚底色,积淀形成了“忠诚为先、决胜当先、奋勇争先、开拓创先”的先锋精神,用忠诚描绘出练兵备战的崭新弹道。

作为常规导弹“种子部队”,一代代砺剑人接续奋斗,把岗位当战位、视使命如生命,担负起“当主力、打头阵,当尖兵、作后盾”的光荣使命。

从南国密林到西北戈壁,从东南前沿到白山黑水,一路走来,官兵们练兵备战的足迹遍布全国,跨区机动、体系对抗、快速反应等能力得到全方位检验。

首开导弹集群发射先河、首创某种新战法……强军路上,他们把备战打仗的使命鲜明地镌刻在导弹发射阵地上,把“打仗”二字深深刻在每名官兵的心底。

方队政委、某导弹旅政治工作部主任赵伟是伴随着旅队组建成长起来的干部。他说,这几年,官兵每年离营训练时间都在半年以上,部队一年到头连续转战,苦练胜战本领。

导弹发射车驾驶员、三级军士长李富勇见证了旅队的发展壮大。他清楚地记得,那一年,部队千里转进鏖战月余,成功发射了建旅以来的第100枚导弹。从此,火箭军“百发百中”旅的功勋榜上又多了一员。

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翻开受阅官兵的履历表就会发现,所有驾驶员全部上过发射阵地;10名高级士官均来自核心操作岗位,全部指挥或发射过导弹;乘载员绝大多数来自主战分队……昨天,他们以胜战的姿态驰骋沙场;今天,他们以同样的标准接受检阅。

“导弹发射占领阵地要求分秒必争,接受检阅同样必须米秒不差。”某旅导弹发射车驾驶员张杰说,无论接受检阅还是日常备战训练,都必须全力以赴。

“阅兵就是阅标准、阅极限。” “严实不仅是阅兵的标准,更是实战的需要。”曾数次执行过实弹发射任务的驾驶员罗龙发如是说。

此言不虚。从1966年周总理提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到“三老四严”“十项注意”等作风要求,精心、精准、精确的严实品质,已深深融入火箭军官兵的血脉。

这些年,部队坚持战斗力标准,把武器用到极致,把部队训练到极致,实现了导弹发射时间由以天计算向以分计算的飞跃、导弹命中精度由百米级向米级的跃升。

长剑不语人不寐,利剑出鞘震寰宇。回首创业之路,备战打仗硕果累累;展望强军征程,先锋战士信心满怀。

今天,新型导弹战车气势如虹驶过天安门,官兵们以高昂的士气、严整的军容,向世人展示出战略导弹部队“王牌”“底牌”的强大自信,更展现出牢记初心、使命必达的过硬实力。

光荣的火箭军,随时准备战斗!

威武的火箭军,正在阔步前进!

(本报北京10月1日电)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