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装备也是自己的“兵”


■鲁宪甫

最近,我的一段射击训练的视频,经网络媒体传播后,得到很多人的关注和肯定。我也因此被称为“网红政委”“硬核政委”。不过,这些都是“浮云”,作为一名指挥员,我一直认为,装备也是自己的“兵”,熟练掌握武器装备才能带出过硬部队。

指挥员作为军事行动的直接筹划者、决策者和组织实施者,其指挥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胜负,而其对装备掌握程度也直接影响指挥效能的发挥。当前,部队进入“新体制时间”,武器装备大量更新换代,新型作战力量不断壮大。这就要求指挥员要充分掌握装备性能,充分发挥装备效能,努力提升指挥技能。如此,方能带好兵,打胜仗。

“武器装备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多次视察基层部队,进战车、下潜艇、登战机、上航母……习主席对武器装备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统帅对军队建设的殷切希望,同时也告诫每一名指挥员,必须切实掌握武器装备性能,强化操作运用和作战编组训练,乃至形成“肌肉记忆”。

实际工作中,对于武器装备的驾驭运用,仍有少数指挥员身体进入了新时代,思维和行动还停留在过去。有的只知皮毛,不懂原理,对装备的掌握仅处在“表层”,缺乏专业理论支撑;还有的只知性能、不懂潜能,未能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诸如此类,对装备没有底数,打仗就难有底气。

“刃不素持,必致血指;舟不素操,必致倾覆。”指挥员对装备性能的熟知程度,对战局的结果至关重要。二战时期的北非战场,德军一改常规,使用88毫米口径的高射炮打坦克,激战3天,英军损失玛蒂尔达坦克达91辆,只得停止进攻。这正是“沙漠之狐”隆美尔熟练使用武器装备的得意之作。反之,指挥员如果不能熟练掌握装备,就会在战争中付出惨重代价。二战初期,苏军未能有效阻止德军机械化部队的长驱直入,就是源于对装甲装备的理解运用失策。当时苏军的一些高级指挥员满足于国内战争的经验,对新兴的装甲兵认识不足,过高估计了反坦克兵器的作用,把仅有的4个坦克军也解散了,导致其在战争初期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赢得未来战争的关键在人,关键在人的素质。无论未来战争形态如何变化,武器装备如何先进,“人的因素第一”这条规律不会变。在尖端武器越来越关乎战争胜负的今天,指挥员只有真正摸清装备的底数,才能具备带兵打仗的底气,拿到指挥现代战争的“入场券”。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