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遍又一遍。那一年,那些事,那些人,好似昨天。回忆过去,让人泪流满面。”这是看完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铸我中国心”系列微电影后,一位微信观众的留言。语言朴实无华,却倾诉着发自内心的真情与感动。
8月5日,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第三届“铸我中国心”系列微电影在微信平台热播,集团各单位自编自导自演的12部微电影作品引起火热反响。截至8月28日,累计阅读量达到16.7万次,10多万人参与微电影投票,网友留言近千条。
艺术高于生活,但来源于生活。观看完这些微电影,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的不少观众留言说:“这简直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再现。”那么,这些微电影给我们描绘了什么?反映出“航发人”怎样的精气神?今天,让我们重温这些微电影的经典片段,感受“航发人”不一样的人生。
常年奔波,最大动力来自“以身许国”的信念
这是微电影里反映“航发人”子女生活的两段情节——
“妈妈,你给我的零花钱我舍不得用,我想用零花钱来买爸爸的加班时间,这样爸爸就可以在家陪我了。”微电影《初心最美》里,小女孩撒娇地对妈妈说。听到妻子的转述,身为“航发人”的爸爸内心一阵酸楚,电话里不知道回答什么。
微电影《梦想的翅膀》里,保安得知小男孩来找“李国庆的领导”时,他问小男孩:“李国庆是谁?”小男孩沉默了一会儿,回答说:“说话不算数的人。”原来,小男孩的爸爸李国庆已经在外出差70天,孩子的生日又一次缺席。
没想到,这些童真稚嫩的话,竟然会戳中这么多“航发人”的泪点。或“不知不觉泪奔”,或“红了眼圈”,或“心中酸楚”……可想而知,这些留言的背后,有多少次错过与不忍,有多少个亏欠与内疚。
从这两部微电影本身看,这两位被深爱、期盼、抱怨的父亲,是孩子眼中当之无愧的“主角”,是微电影聚焦的对象,代表的是航空发动机事业的中坚力量。
12部微电影里,都有一种共性的情节。不少“航发人”常年累月跋涉在路上,长期忙碌于外场。他们有的缺席了孩子的生日,有的从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有的错过了送孩子上大学,有的执行任务时与家乡擦肩而过……一方面,他们心怀深深的愧疚与挂念;另一方面,他们选择了继续奔波,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军工事业。
微电影是艺术化的生活,它只是从日常生活中抽出很小的一部分呈现给观众。在现实生活中,中国“航发人”也是如此,一直在忙碌,一直在奔波,一直在错过。
观众的留言也印证了这一点。一名观众这样写道:“看完后,眼眶湿润了,这些只是由点及面的小小瞬间……有一群人,他们被称为外场人,默默地为军工事业奉献了太多太多。”还有一名观众留言道:“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可对他们来说,陪伴家人成为一种奢侈。父母病危不能陪伴照料,亲人去世无法到场送终;妻子临盆无法伴其左右,孩子生病要妻子一人操劳照料;常年出差只能靠视频聊天与家人‘见面’,让年幼的孩子以为爸爸只是存在于手机里的图影……”
“我已许国,再难许卿。”这是“航发人”日常生活的现实图景。对外场人这个群体来说,他们所承受的,远比艺术化的生活更为沉重。但是,正如微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他们错过了这个,错过了那个,却从来没有错过任何一次上级赋予的任务。
因为,他们深知,手头工作关乎大国重器,肩上扛着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在他们的心头,深深镌刻着四个字——“以身许国”。正是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让他们在铸就强劲“中国心”的征途上风雨兼程、砥砺奋进。
言为心之苗。在微信留言区,一名观众动情地写道:“真想写点东西,可思来想去内心只有‘澎湃’二字。当齿轮快速运转,叶片疯狂地吸纳气流,我们的发动机随着战机划破长空,这时才感觉到自己的心正跟着它一起高速飞翔。”
家的力量,成为献身国防事业的精神传承
在这12部微电影里,家是始终绕不开的话题。
家是什么?微电影《咫尺天涯》里的人物小东说:“家是温馨的港湾和永远的牵挂。”
小东是一名外场保障组组长,他的母亲生活在宁夏一个民风淳朴的小村庄里。
得知一年多没见面的小东要回家,母亲起了一个大早,忙着给儿子做他最爱吃的油香。
油香做好了,儿子却给父亲打来电话。目不识丁的母亲从父亲那知道:因为有紧急任务,小东下午2点半到县城火车站,半小时后就要换乘接着赶路,没法回家了。
为了赶在换乘前给儿子送去油香,母亲开始了自己的艰难跋涉。
为了赶时间,她选择了一条最快也最难走的路。山路崎岖,她跌倒了又爬起来,艰难地赶往火车站。
当快要赶到站台时,列车开动了,母亲追赶着、痛哭着。突然,她眼前一黑,晕倒在站台上……
电影讲述的是一对普通母子的故事,但唤醒的是更多“航发人”对远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
“影片中的场景并不夸张,看到母亲追赶火车的场景,我瞬间被感动击穿,忍不住泪奔了。”一位网名叫“雪球”的观众留言道。
“瞬间被感动击穿”的观众不止他一个。大多数看完这部影片的人,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母亲的影子。在厨房炒菜的母亲,倚门眺望的母亲,千里迢迢专程来看望自己的母亲……
心能告诉一个人爱的方向。谈到影片最后小东说的那句“保卫国家,就是保护妈妈”时,很多“航发人”内心沸腾:这样的妈妈,这样的家人,我们怎能不用生命去守护?!
“家”在此刻,成了一个最有力量的动人字眼。
家是什么?微电影《芸芸的梦想》中,芸芸的航空梦源于同是“航发人”的爸爸。成为“航发人”,是芸芸年少时的梦想。高考后,她被某知名高校录取,并选择了发动机专业。最终,她继承父业,成为一名“航发人”。
微电影《初心》中,母女同为“航发人”,在女儿遇到挫折与困难时,妈妈耐心地安慰,鼓励女儿重拾信心、继续努力。
对影片里的这些“航二代”“航三代”来说,家是遮风挡雨的港湾,是他们梦想的摇篮,是校正人生方向的坐标,也是他们继续前行的加油站。
最好的剧本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网名叫“刘毅1377”的观众留言说:“微电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主角李胜男的原型就是我侄女,我的父亲是第一批‘航发人’,从大城市辗转来到小山沟,后来我们这一辈人接续传承,现在已经到了第三代。”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对“航发人”来说,这种三代“压茬推进”的现象已是常态。老一辈人影响着一个家庭,熏陶着孩子们成长,把航发精神厚植后来人的记忆。这种家的力量,成为他们献身国防事业的精神传承。
最强大的,是那种由心底迸发出的能量
最强大的能量来自于人的内心。12部微电影正是围绕着铸“心”徐徐展开。一名观众留言道:“12部微电影,没有一个故事的开局是喜庆的、欢愉的,大多都是琐碎的、烦恼的,甚至是悲情的。”
的确如此,微电影《路在脚下》中,小许提出了自己的改进加工方案,满心欢喜的他却遭到了否定。晚饭时,小许一直在思考,是走还是留?此时的他,陷入深深的困惑中。
同样在这部微电影里,满脸油污的小宋走出维修现场,拿起手机,在若干条未读信息中,看到女朋友发来的消息:“我不想再和手机谈恋爱了……”这时候,领导走过来对小宋说:“咱们还要再出去一趟,随时待命!”
这些场景,绝非偶然,它折射出的是“航发人”工作与生活最真实的一面。
当创新成果遭到失败,当在前行的路上屡屡跌倒,当梦想的阻力远大于自身努力……很多人都会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质疑脚下的路是否适合自己。
有位“航发人”曾说:“当各种困惑与问题出现在你的面前,每个人都会开始人生的重新抉择。只有解开这些心结,才能心无旁骛地坚守到底。”心有千千结,这是人性的弱点。但对“航发人”来说,只有“情至纯、心至专”,才能在苦心跋涉后“守得云开见月明”。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鲜血浇灌出花开的国度,生死相依只为了那一句承诺,报答你是我唯一的倾诉……”一位观众曾在微信留言区写下歌曲《不忘初心》中的这段歌词,与微电影中的“航发人”比对,这段歌词恰似为他们所作。
微电影《“心”的坚守》中,老苗是某研究所一名技术员,长期从事发动机研发设计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初,军品任务锐减,大多数职工投入“军转民”的浪潮中。面对民企开出的高薪诱惑,老苗始终记着老厂长吴大观的嘱托,坚守在任务不多的军品线上。最终,他迎来“大干军品搞科研”的历史机遇期,在发动机全面国产化大会战中荣立一等功。
与老苗相比,微电影《守心》中刘佳耕的岗位有所不同。作为上海某公司研发部门的负责人,手握大权。
当时,一位好友找到他,希望他能够在产品合作上通融一下。没想到,刘佳耕谢绝了好友为妻子提供工作的机会,拒收好友送来的金钱和礼物。理由只有一个:“你们的数据有问题,我不能让公司承受潜在的风险。”
是什么力量让老苗在发动机研发这个阵地上一干就是20年?让他在高薪诱惑面前“岿然不动”?答案就写在为国铸“心”的初心上。
刘佳耕为什么不顾友情,屡屡拒绝好友的好意?他深知,只有守好初心,才能永葆本色,思想不变质。
老一代“航发人”身上,初心的伟力已经显现和释放;在新一代“航发人”身上,这种初心得以传承延续。
在微电影《初心最美》中,为了让男主角离开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去大舅哥的公司工作,女主角甚至以离婚相逼。第二天,男主角带着女主角来到了他们首次见面的校园,共同回忆了“航空知识进校园”活动的情景,耳边回响起他们为国铸“心”的铮铮誓言。
“岁月会产生尘埃,积久的尘埃总会消磨一些东西。电影里如此,现实里也这样。不断拂去灰尘,才能看得清前行的路。”这是一位网名为“仰望星空”的感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但是,有些东西不会改变,比如初心。一名观众的留言令人印象深刻:“初心本平凡,但它最有可能成就不平凡的壮美。”
版式设计:胡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