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从“实验”到“实用”——

无人化运输如何改变后装保障


■张祥利 魏海生

●现代战争,作战部队的后装保障呈现出“少食多餐”的新特点,迫切需要“小批量、多批次、高频率”的精确保障手段

近年来,无人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推动战争形态向智能化快速发展。在运输投送领域,以无人运输机、无人加油机、无人运输车等为代表的无人智能化运输装备已进入实用化阶段,开启了后装保障的“智能时代”。

无人化运输走到从“实验”到“实用”的拐点。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包括无人运输车、无人运输机等在内的多型无人化运输装备走出实验室,投入实战,或是进行战场适应性验证,或是直接部署执行任务,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和军事效益。近年来,在作战样式变革、智能技术进化、战场“零伤亡”目标等因素的多元推动下,无人化运输装备迅猛发展,已经走到从“实验”到“实用”的拐点。

作战样式变革呼唤后装保障“新范式”。现代战争中,随着综合火力打击的精确性和密集性越来越高,重兵集团的当面对垒已不多见,基于体系支撑的精兵作战成为主流方式,作战单元更小,攻防节奏更快,作战部队的后装保障呈现出“少食多餐”的新特点,迫切需要“小批量、多批次、高频率”的精确保障手段,无人化运输装备轻便灵活、操作简便、出勤率高的特点则呼应了这种需求,在运输投送领域大有用武之地。技术进化为无人运输装备实战化装上“驱动引擎”。以无人机的军事应用发展为例,从最初的靶机,到可以担负侦察监视、电子对抗甚至空中打击等作战任务,无人机在不断拓展能力边界。但一直以来,由于载重小、航程短、可靠性差等诸多短板,无人机在运输投送领域一直鲜有作为。随着导航定位、环境感知、智能控制等技术的不断提升,无人机的飞控、载重、航程等各方面性能都有了长足进步,已经可以担负部分后装保障任务,并体现出极强的发展潜力。此外,无人化运输装备通常采用远程操控乃至无人操控,使补给基地远离战场,实现非接触保障。与此同时,无人运输装备可以适应人类难以承受的恶劣环境,也不必担心人员损失,是实现“零伤亡”目标的最佳选项。

无人化运输从战术补给向战略战役支援保障延伸。无人化运输装备诞生的初衷,是完成那些“枯燥的、危险的”运输活动,部署到作战前沿,将保障力量延伸到“散兵坑”,打通“最后一公里”保障链路。因此,初期的无人化运输装备多用于完成战术补给任务,例如小型多旋翼无人机,载重多为几十千克。而随着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基于现有运输机型(车型)改装或新研的大中型无人运输机(运输车)已经达到实用水平,这将使无人化运输装备可承担的任务从战术向战略战役支援保障延伸。有资料显示,美空军正在研制C-17级的无人驾驶型运输机,其载重量可达45-72吨,续航距离5500千米,并拥有在全世界大部分机场起降的能力,该设想有望在未来10年内实现。美国洛马公司还开发了用于车辆的“自主移动应用系统”。以现有运输车为基础,加装该系统后,运输车通过雷达和传感器识别周围环境和障碍,由车载计算机发出指令,控制车辆的前进、停止、转弯等动作,可以躲避障碍、跟车和保持车队车辆之间的距离,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主驾驶,可承担战区内运输任务。2014年5月,由7辆加装该系统的无人运输车组成的车队已经顺利实现编队行驶,速度达到了60千米/小时。

无人化运输开启后装保障“智能时代”。虽然在现阶段,无人化运输装备在运输投送领域仍处于辅助地位,但应当认识到,军事革命本来就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像火枪刚刚发明时,并不如传统的弓弩好用,但火枪最终把战争推向热兵器时代。毋庸置疑的是,无人化装备的普遍应用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不是“是否”的问题。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无人化运输装备将逐步解决“行动控制——态势感知——信息交互”等问题,最终达到高度的自主化,成为智能后装保障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前,无人化运输装备不断增强自主控制水平,已经可以完成基本的运输投送任务;与此同时,无人化运输装备将逐渐增强态势感知能力,可实时感知战场保障态势并作出准确应对,全面提高在各种战场条件、复杂地形条件下执行任务的适应性;随着技术的成熟,无人化运输装备将逐步具有“人-机”“机-机”无障碍、无缝隙的信息交互能力,产生有人-无人系统协同、无人系统独立编组等结构形式。这三个阶段并非按照线性规律顺序实现,而是同步发展,相互促进,不断融合。当物联网、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进一步发展并在军事后装领域深入推广应用后,未来将形成由“智慧工厂——智慧仓库——无人运输——智能配送”组成的高度智能化后装保障链条。人类将由战争前台逐渐退居幕后,逐步形成由人类设计控制,由无人智能化后装保障力量执行任务的新局面,全面开启后装保障的“智能时代”。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