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人的心是空的。
对我来说,读书是架在心上的桥,让我跨过生命中的荒芜。从大学到军营、再到高原边地,读书是我融入适应艰苦生活,磨砺身心韧性的良方秘剂。
从大城市到了戈壁滩,眼前的霓虹闪烁变成了繁星明灭。风沙再大,也吹不熄我心头求知的火苗。
一次高原驻训任务前,战友们忙着整理行装,除了收拾战备、训练器材,还不忘带上一些抵御孤寂的文体用品。我悄悄封起一箱书塞到车上,心里想着,能在雪光幽微处徜徉文字世界、孤旷寂寥时体悟阅读之乐,也不失为人生快事。
去年我被任命为指导员,所在连队曾被上级授予“学习成才标兵连”的称号,把读书的优良传统传递给连队战友,成了我的应尽之责。教导员也对我说,连队官兵学习成才的思想弱化,优良传统在流失,得扎扎实实抓一抓……教导员的话,我记在了心上。
我没少想办法。那次,我利用休息时间举行一场“读书会”,有些战士“人到心不到”,偌大的讲台上我讲得兴奋,台下战士却听得兴致不高。好吧,这个充满“校园风”的活动并不适合基层连队……
再后来我发现,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图书角“蒙尘”,阅览室不见人影,布置下的“读后感”句句敷衍,一时间我的心里五味杂陈。
“学历高,能力差”“理论强,实践弱”“只懂道理,不懂基层”……这些自我否定的认知折磨着我。我想,我的方法或许不当,但带领大家读书绝没有错。
一次,我注意到战士们在休息时经常聚在一起打游戏、看电影。我明白了,这个时代的年轻战士对缤纷屏幕和生动画面存在一种“依赖”,而读书所需的安静和孤独,他们是缺乏认识和感知的。
接下来,我搜集了一些优秀纪录片、辩论赛和演讲的录像,在教育时间播放。持续的思想冲击,会催生对丰富知识和深邃思想的向往——我按照自己的步骤,为连队的读书计划埋下“伏笔”。
一次执行任务,部队驻扎在一个缺水少电、杳无信号的山岭。那几个月,多媒体设备无以为继,连队官兵对高质量的信息“摄取”已然有了渴望。
“不如读些书吧。”这真是个提出倡议的好时机。
入伍多年,下士张志豪成长为连队军政过硬、技术专精的骨干。“一个人在部队的成长不仅于此,尤其你是‘学习成才标兵连’的兵。”我鼓励他说,“你再多读点书,就天下无敌了。今天开始你带个头,我让大家效仿你。”
在此次任务间隙的教育时间里,张志豪带着班里战士读完了一本小说,他乐了——这是他人生读完的第一本小说。
回到营区,氛围未散。我提倡战士们每天晚上抽出半小时时间读书。
起初并非人人都支持这个倡议。有的骨干提出,还不如加班练练体能来得实在。一班班长刘岩俊更是在一次骨干会上当面“怼”我:“指导员,我们军人坚决执行命令、听从组织安排就行了,读那么多闲书干啥嘛?”
几天后,我组织了一次“党员小讲堂”活动,要求每名党员自选主题,任意发挥,为全连官兵讲解一则故事、一个感悟。同是党员,有的引经据典,理义周全;有的舌如拌蒜,言之无物。台下战友的眼中,高下立判。
“肯读书会学习,几句话就能直抵人心。”活动走了一轮,这个道理很快就被大家接受了。自此以后,晚上业余时间的学习室内,时常灯火敞亮。
战士们都来问我,该读什么书?
我想习惯初成,倒不必急于框定读书的“界限”——“只要心灵能够有所感触,体味到收获知识、濯涤观念的喜悦就好。”
当然,作为指导员,我还是希望连队官兵今后能够更多地涉猎经典之作,启迪思想,坚定信仰。那时,我们才算真正把“学习成才标兵连”的优良传统传承了下来。
(吴骁峰、谌 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