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军工世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再难也要造出自己的武器


■赵镜然 雷 彬 王 瑞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聆听这首雄浑激昂的《游击队歌》,人们不禁为歌曲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感动,然而许多人不知道,那段岁月同样记录着老一辈军工人自强不息的动人故事。

“卢沟桥事变”后,尽管八路军开设了兵工厂,但缺枪少弹的境况并没有太大改善,手工仿造步枪的年产量只有500支左右,而且标准不一、质量不高,前方将士常常因装备不足而流血牺牲。如何自力更生,改变这种境况?老一辈军工人下定决心,再难也要造出自己的武器。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一支“八一式马步枪”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探寻这支枪的来历,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当时赫赫有名的黄崖洞兵工厂。

1939年7月,日寇侵入榆社,设立在韩庄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被迫转移。

为了给这座初生的修械所找到“新家”,左权多次进行实地考察,足迹踏遍山野。他认为,黄崖洞地形复杂、道路崎岖,敌人要想进入此地,“没那么简单”。

韩庄到黄崖洞的路途,沟壑纵横、道路崎岖。负责转移设备的同志们深知,眼前这些设备,是华北敌后八路军的宝贵资源。他们开山修路、搬石填沟,用马拉、用肩扛、用手抬,艰难地运输一件件设备。

抗战初期,人民军工生产能力薄弱,仅有十余部旧机床和一台三节锅炉。大山深处机声隆隆,大家争分夺秒地扩大生产。他们相信,机器在转,八路军就有武器,一切就有希望。

到了1940年,黄崖洞兵工厂已经拥有近1000名工人,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大的兵工厂。那时,最高月产步枪430支,炮弹2000余发,年产武器可装备16个团,被朱德誉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老一辈军工人清楚,每一支枪,每一门炮,甚至每个零件的背后,都有军工人的一份坚守。对于76岁的下赤峪村村民彭娇娥来说,“坚守”二字的分量格外沉重。她的爷爷彭清理曾协助兵工厂征集和保管钱粮,日军闯入后,逼他讲出埋藏机器和粮食的地方,彭清理宁死不屈,日军将他的家人残忍杀害。

彭娇娥这一辈子没有下过山,就是为了守护先人们的坟墓。让她欣慰的是,这么久过去了,爷爷的事迹依然广为传颂。

1941年冬,日军投入重兵攻击黄崖洞,八路军迎敌作战,他们连夜制土雷、建碉堡、修工事、挖掩体,誓死守护黄崖洞。

战斗打响,敌人发起猛烈攻击。17岁的司号员,一人据守投弹所,炸死敌兵20多名,最后壮烈牺牲;身负重伤的班长,躺在地上仍奋力高呼,鼓舞战友继续杀敌;坚守断桥的战士,衣服被燃烧弹点燃,索性扒掉衣物,光着膀子在风雪里继续战斗……最终,我军以少胜多,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当时,食物紧缺,老一辈军工人常常挖野菜和采树叶充饥;附近村民赶着毛驴为兵工厂运送机器和生产原料,几十里的山路,一走就是两三天。“这里很苦,但大家还是想来。”留学归国的专家程明升等人建功黄崖洞,他们忠于信仰、甘于奉献,为祖国军工事业书写下辉煌的篇章。

岁月的河流静静流淌。曾经的黄崖洞兵工厂,现已建成了展览馆。馆内老式车床、人物蜡像和摆放的炮弹鳞次栉比,来到这里,人们似乎听到了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轰鸣的引擎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