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位于中国大陆版图的“几何中心”。
然而,来自孟加拉湾、南海、西北太平洋3个方向的暖湿气流,始终难以抵达这片被风沙侵蚀的土地。千百年来,这里缺少降水,地下储水量相对匮乏。
也许是河水“无意”,抑或是土地“不挽留”,九曲黄河蜿蜒穿流于城市,却不曾为这里带来些许绿意,反而带走大量泥沙……这也成了黄河水患的重要诱因。
这片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治国安邦的要隘,常年“光顾”的风沙,无声诉说着中华民族的苦涩记忆。距今2000多年前,汉朝名将霍去病率兵驻扎于此,“粮草补给”成为决定匈奴之战成败的重要因素;“丝绸西去、天马东来”,往返于中原和西域的丝路商人,也因为漫天黄沙在此吃尽苦头。
如今,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湮没于历史沙尘中的丝路繁华,已然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不向天公屈服的西北人民,以再造秀美山川的胆魄,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誓将荒山变绿洲。
30岁出头,时任某团营房股股长的马俊德不曾想到,自己的余生会与绿色结缘;他更想不到,因为一个耕绿的“执念”,他的人生从此与一个叫作“大砂沟”的地方紧紧相连。
大砂沟,在哪儿?
19年前,原兰州军区大力支持驻地生态环境建设,在兰州皋兰县忠和镇认领了8300亩土质条件差、交通不便、气候干旱的荒山进行植树造林——那个地方,就是大砂沟。
那一年,马俊德是千万“植树大军”中的一员。
回忆的镜头拉长,红旗招展、锹舞镐飞的场景渐行渐远……镜头转近,而今,绿色渐渐爬满荒山。光阴荏苒,昔日的“植树大军”如烟云般散去,马俊德却不声不响地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19年。
扎 根
要让树扎根,人先得扎下根
假如《航拍中国》的导演到兰州取景,当地人一定会向他推荐一个地方——大砂沟。
作为驻兰部队支援西部大开发、保护母亲河行动的重点建设项目,大砂沟内绿树成荫、花果飘香,是兰州市北大门的一道亮丽风景。
然而在19年前,这里还寸草不生、满目荒凉,水土流失严重。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大砂沟,大砂沟,山是和尚头,沟里水不流,十年九不收。”
1997年7月30日,一场暴雨袭来,大砂沟附近5个村庄受灾,粮食产量下降、经济作物受损……
部队选中这片山地种树,提出“3年之内见成效”的目标,各单位分领任务,进驻大砂沟。马俊德和战友们受领的任务是在一个荒山南侧植树,作为单位植树任务的“责任人”,他带人住进了大砂沟。
西北地区,每年适合植树的“窗口期”也就几个月光景,为了赶进度,马俊德带人白天顶着太阳干、晚上打着车灯干,铺设水管、构筑平台、挖掘鱼鳞坑……大砂沟的斜坡上,出现一级级有利于水土保持、林木种植的梯形平台。
那时的大砂沟一片荒芜,正午时分日头正烈,只有附近一户老乡家房屋后檐可享片刻阴凉。“累了,也顾不上这么多,休息时躺地上就能睡着……醒来掀开衣服,背上捂得全是红疹子。”忆及当初,马俊德说。
烈日还能忍,最怕起风。风在沟里窜,扬起的尘土直往口鼻钻,即便戴着厚口罩也是满嘴黄土。马俊德记忆中,大砂沟的天空是黄色的,在漫天黄沙里干上一整天,人人都成了“土人”。
“一定得种活树,把荒山变成青山。”马俊德在心里暗自发誓。当时,村里的老乡们并不看好“植树造林”这件事,他们说:“我们在这里住了几十年,要能种活树,早种了。”
乡亲们一语成谶,在荒山种树并没有那么容易。
第一年,树苗成活率不足10%,就算勉强成活,长势也不乐观——原来,大砂沟土壤属湿陷性黄土,盐化、碱化、沙化严重,往地下深挖50米都找不出一点儿水,树种下去很难扎根。
官兵们找来林业专家指导,专家看了一圈,支了一招:种树前,在坑里用粪打底,铺一层麦草,再垫一层土;树种下后,在新土上还要盖一层薄膜……大家按照专家建议干了大半年,但这个理论上可以“增肥锁水”的办法,实际栽种效果并不理想。
这可咋办?马俊德一边琢磨、一边尝试——
起初,他选择深挖坑、填实土、勤浇水,结果栽下的树苗多数存活了。后来,他把土踩得更实,树苗不能有摆动;水也浇得更勤,始终保持土壤湿润……一年过去了,他栽种的那片树苗长势喜人。
马俊德的栽种方法火了!战友们纷纷效仿,那一年,树苗成活率提高不少。很快,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传到领导那里,上级研究决定将他调到大砂沟绿化工程指挥部负责植树造林工作。
马俊德犹豫了——家中世代务农,入伍之初,父母希望他在部队好好干、日后走出大山……如今好不容易提了干,却又要和黄土打交道,他担心父母不理解。
抉择艰难,可一看到大砂沟乡亲们渴望的眼神,马俊德横下心:“要让树扎根,人先得扎下根。”就这样,他瞒着父母,从团里调到绿化指挥部,从城里搬进山里,从此留在了大砂沟。
耕 心
沙土上种树需要精心浇灌,更要倾注一份情
大砂沟44号林区半山腰,一棵侧柏长出了第19道年轮——这是马俊德亲手种下的第一棵树,取名“先锋”。
马俊德说,这棵树象征着他们这一茬人“勇猛冲锋,开疆拓土”的耕绿精神。
多年来,马俊德每次护林巡线,一定会来看看这棵“先锋”树。“第一批种下的树,肩负着固定沙土、改善土壤的重任……环境恶劣,树长得艰难,却更有韧劲。”马俊德用手摩挲着树干,话语中透着心疼。
一次,马俊德发现“先锋”树叶有些打蔫。浇水、施肥……战友们轮流呵护仍不见好转,马俊德急得睡不着觉。
那天一大早,他爬上山腰看“先锋”,边抚摸边研究,从树根到树干,从树枝到树叶。
马俊德发现,“先锋”的叶片上积着厚厚的沙土。当时山顶正在修建蓄水池,施工扬起的大量沙尘飘落在树冠上——“难道是沙尘遮蔽,影响了树木的光合作用?”马俊德猜测。
为了证实这个观点,马俊德从山下搬来发电机、水泵、高压水枪给“先锋”洗了个澡。一周后,“先锋”恢复了生机,马俊德高兴地合不拢嘴……在他心里,这些年栽下的树就像自己的“娃”,每一棵树都是倾注了感情和心血来呵护的。
马俊德到大砂沟第3年,就成了绿化指挥部负责人。说是指挥部,人员编成只有他1个专业技术干部和5个兵,以及10多个管护工。
队伍不大,任务却不轻松。马俊德说,自己天生慢性子,但在种树这件事上总爱着急。管护工人按绩效算工资,有的人“瞎糊弄”,一桶水原本浇一棵树,为了省事,用一桶水浇六七棵;树坑要深挖六七十厘米,却挖三四十厘米就开种……
马俊德眼里揉不得沙子,看到这种情形,一股无名火蹿上来,他冲着管护工就是一通骂。第二天,担心骂得太严厉了,他找到对方语重心长地说:“咱们铆在山上吃苦,不就是为了种活树苗嘛!树活了,咱们这苦就算不白吃。”那位管护工涨红了脸,连连点头。
心里牵挂着树,马俊德闲不下来——他每天都要上山走一圈。“不看一眼,不放心呐!”马俊德说,春天“抢季”植树,夏天浇水施肥,秋天除草打杈,冬天防火防冻,一天也不能耽搁,一点也不能马虎。
为了方便巡线护林,马俊德和战友们拉运土石,修建起一条12公里长的林区小路。然而更多的路,是他在峭壁、荆棘中踩出来的。
大砂沟是湿陷性土壤地质,容易出现道路塌方。在当地人眼中,大砂沟“路难行”是出了名的。一次,上级派一名战士骑马前往大砂沟运送给养,在一处高坡突然“马失前蹄”,他连人带马摔下山坡;刚上山的管护工们,也曾出现崴脚的情况。
马俊德却很少受伤,战友们开玩笑:“大砂沟对马高工有感情,格外爱护他呢。”马俊德笑言:“天天待在沟里,哪棵树长势如何、哪个坡在啥位置,都在我心里。”
人有意,树有情。马俊德把树苗当作孩子一样精心呵护,树苗也仿佛“懂事”一般越长越茂密。
春秋季节,夜间温度低,浇灌管道里水没排尽,容易结冰撑坏阀门。每次开阀浇水后,马俊德都要挨个检查关闭阀门……管道遍布多处,他每次检查都要耗去几个小时。
大砂沟年均降水量110毫米,蒸发量达1500毫米。当地政府每年为大砂沟划拨60万方浇灌用水,也远不够用。每年枯水期,马俊德就带人从黄河拉水回来,用“桶挑瓢舀”的方式灌溉树苗……久而久之,马俊德的腰也落下病根。
如今,按照马俊德“种植一片,成活一片,稳固一片,开拓一片”的思路,大砂沟苗木的存活率明显提升,许多友邻部队前来参观见学。有人问他种树的“秘诀”,他说:“树就是人,耕绿就是耕心。沙土上种树需要精心浇灌,更重要的是倾注一颗心、一份情。”
成 林
我栽树木,树木也在塑造我
造林,是人和岁月的较量。
“十年树木”在大砂沟并不适用。干旱、霜冻、虫害、火灾……任何一个不利因素,都可能会毁掉一片10多年的成熟树林。马俊德天天铆在沟里,用心照顾这些绿意盎然的生命。
明年,就是马俊德来到大砂沟的第20个年头。他的儿子今年刚满20岁,因为学习成绩一般,这个倔强的小伙子早早进入社会打拼。
马俊德的妻子埋怨他:“20年了,家里你顾不上。如今孩子长大了,那些树你还放不了手?”每到这时,马俊德只能选择沉默——无暇照顾家庭,他内心充满愧疚。
大砂沟条件艰苦,7年前才修通公路,2年前才装上卫星电视,守在这里的兵,每天最快乐事就是“数着星星侃大山”。孤寂与苦闷无处诉说,夜深人静,马俊德喜欢抽烟,一支接着一支……掐灭烟头,马俊德还是会告诉自己:“困难都是暂时的,造林的任务还得完成。”
这些年,随着编制体制改革,驻兰州部队“义务植树地”转移到别处,大砂沟绿化指挥部划归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储备资产管理局代管。
编制变了,使命不变。树苗供给有限,马俊德带人把沟里新生、种植密度较大的红柳挖出来移栽,先后移活了15万株,绿了半个山坡。
“荒坡变绿林,不能让老马的心血白费了……”新单位党委被马俊德多年的执着感动了,当即研究决定:每年从家底经费中划出一部分,支持老马造林。
马俊德被感动了。这几年,马俊德自学林业技术,引入“生根粉”“保水剂”等林业新材料,采用水平沟、水平台和鱼鳞坑相结合的方式蓄水保苗,树苗存活率提升至95%以上。
对马俊德来说,在大砂沟植树的日子,也有快乐。
不久前,习主席到兰州视察时强调,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听闻消息,马俊德激动不已。那天,他爬上最高的山头,眺望这片绿油油的山林,心里溢满千言万语……
如今大砂沟内,侧柏、云杉、刺槐、速生杨、红柳、沙棘等1200万余株苗木扎下了根,植被覆盖率达90%。据科学计算,每年可减少流入黄河泥沙1.2万立方米。
有了树,固了沙,绿了山。随着当地地质土壤和气候环境的改善,昔日不相信大砂沟能种活树的乡亲们,纷纷在村边种起梨树、枣树、山杏等果林,一个个“农家乐”办得红红火火……今日大砂沟,已成为兰州市民周末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我栽树木,这些树木也在塑造我。”当年的苦和难,如今在马俊德眼中都是磨砺。
老马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自创乔、灌、草相搭配,滴灌、喷灌相结合的种植模式,成为小有名气的林木种植专家,四川、吉林等省的治沙造林“同行”慕名前来取经……他还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奖章”。
在马俊德眼里,这些荣誉不算啥。这满眼的绿意,才是他和战友执着一生的“收获”。
版式设计:梁 晨
图①:今日绿林;图②:昔日植绿大砂沟;图③:老马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