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三花”创作随感


■冯德英

人们习惯于把拙著《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统称为“三花”。《苦菜花》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为了这本书的创作,我从1953年开始酝酿、构思、练习、钻研,到1955年写成初稿,用了3年多的时间。《苦菜花》初版于1958年1月,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自己编辑出版的第一本长篇小说,由天津画家张德育作的彩色插图。之后,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从全国范围内精选一批文学作品出版,我趁机对入选的《苦菜花》做了些枝节性的修饰,并把应约发表过的一篇谈该书创作情况的文章收作后记。

《迎春花》的写作过程则简单多了。为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我用3个多月的时间,于1959年春写完45万字的小说《迎春花》,上海的文学杂志《收获》一期全文登出。《山菊花》的出世过程,即从1963年11月上集稿子脱手,直到1981年11月下集才定稿,长达18年的时间。

每个作家的创作道路是不会完全相同的。我本来是个只念过五年小学、13岁便参加人民解放军的人,怎么会想到搞文艺创作?我之所以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天赋,而是因为我从童年时代开始所处的革命战争环境,我接触过、看到过、听到过、参加过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人和事。在那如火如荼的斗争中,我周围的亲人、村闾邻居,不分男女老少,同仇敌忾,为正义的斗争献出自己的所有。无数的共产党员——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指战员、革命干部群众,为了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其英雄的壮举、崇高伟大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我生长在那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耳濡目染英雄人民可歌可泣的业绩,为我储存了一个开发不完的精神宝藏,使我的创作有了用之不竭的旺盛源泉。

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只有表达了人民实际生活和真情实感的作品,才是时代脚步的记录,才具有时代精神,才有审美价值和传世的生命力。作家和作品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我对自己是有自知之明的。“三花”的不足及浅薄、甚或谬误之处可称屡见不鲜。不过,尚可聊以自慰的是,书中的那份感情是真挚的,我是在用一颗炽热的心去爱、去恨。而这些,让进入晚年的我再来写,恐怕是再也难办到了。

冯德英:1935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现乳山市)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6岁进入解放区抗战小学,9岁当儿童团长,194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0年转业回山东工作,历任济南市文联主席、山东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迎春花》《山菊花》《染血的土地》《晴朗的天空》,电影剧本《女飞行员》《苦菜花》等。

《迎春花》这部小说讲述了胶东人民在战争年代与敌人殊死搏斗的历程,讴歌了胶东人民忠贞不渝的革命情怀,读完后更加体会到新中国的胜利得之不易,更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贡献的老前辈而感动。在我看来,小说《迎春花》之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成为“红色经典”作品,在于其生活化的人物写法,在尊重历史、尊重艺术的前提下塑造了一批英勇感人、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真实再现了革命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用心品读这部具有时代记忆的红色经典小说,缅怀先烈的同时,我们要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学习他们在面对严酷考验时坚守信仰的态度和决心,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在新时代的强军征程中砥砺前行。——宗旭阳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