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我有幸到闽西参加纪念古田会议90周年活动,期间特意到了松毛岭战役纪念地参观。那次战役是当年中央红军撤离苏区进行长征前的最后一战。为了保证大部队安全撤离,中央命令彭德怀等率3万红军指战员,与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7万多国民党军大战七天七夜,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近万名红军指战员却埋骨荒野,长眠青山。
红军撤离后,当地24户农民顶着国民党反动派的压力,用3个月时间,把红军烈士的尸骨收集起来,装入土罐,按客家人习俗,葬于青山绿水间。这便是今日无名烈士墓的由来。
一黄姓老者祖孙三代守墓于此。他们说:“红军为人民打仗,我们为他们收尸守墓,是盼望红军打回来,再看一下当年的战友!”
凭吊无名烈士墓,我老泪纵横。
当年,在抗日军政大学课堂上,讲解游击战的第一个要点: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写道:毛的真正创造性在于他把三样东西结合在一起:枪、农民和马克思主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是否还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工作上还能有创造激情吗?
1991年,已经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耿飚,重返当年战斗过的陕甘宁陇东一个县。晚饭后,招待所外忽然人声鼎沸,黑压压来了一群“告状”的老百姓。耿飚随后召集省地县的干部谈话,他不批评、不责备,却讲了一件刻骨铭心的往事。
战争年代,耿飚任副旅长的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就曾在这个县驻扎过。当时,一名战士损害了当地群众的利益,旅部决定按纪律枪毙他。老百姓知道后,也是黑压压来了一大群人,替这个违纪的战士求情。故事讲完后,耿飚激动地大声问道:“在座的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犯了事,老百姓还会替你们求情吗?”一声断喝,全场顿时鸦雀无声。
老百姓的感情最朴实,谁对他们好,他们就对谁好。
也许有人会说,老百姓有时候觉悟不高,该咋办呢?
青年习近平当年在延安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学办沼气池,以解决当地缺煤缺柴不通电的问题。当时多数老百姓根本不信,说沼气怎么可能做饭,还能点灯?当时那种情况下,习近平没有过多解释,他从四川学办沼气回来后,带头干了起来,前后忙了20多天,终于办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
2006年12月,已经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一书中,针对群众工作有一段十分形象的论述:我们的方针再正确,如果不被群众理解,也难以贯彻执行。如果群众不听,你就先跟着群众走,群众跳火坑,你也跟着跳下去。群众觉悟了,从火坑里爬出来,最终还是要跟你走。群众跳,你不跳,干群关系就疏远了。你一起跳,感情上拉近了,工作就好做了。
显然,这里的“跳火坑”只是一个比喻,说的是处境艰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这种情形难以避免,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习近平同志躬身实践,以敢“跳火坑”的姿态、能“点盏灯”的行动,对“耿飚之问”作出了生动而具体的回答,也为新时代干群关系、军政军民关系立起了样子、作出了示范:要想赢得群众,就要放下身段,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教育和引导群众,就要有比群众高明的见解和招法,而不要做群众的尾巴;相信和依靠群众,切记不能站到群众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