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八一评论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日常养成最能体现战斗力


■陈祥东

解放后不久,“总打神仙仗”的粟裕大将在一次军事教学中指出,当两支战斗力不相上下的部队交手时,官兵的日常养成有时起决定因素。他还强调,如果平时的养成不好,真正干起来是要吃大亏的。

近日,有两支部队证实了粟裕大将的预言。某穿插分队对机动途中的就餐垃圾清理不彻底,被对方发现后判断出行踪,结果穿插分队刚到预定作战地域就遭到伏击。另一个部队的一名下士在训练后没有将修理工具严格归位,导致紧急抢修时忙中出错,结果没能及时抢修好的那部电台,成了对抗败北的“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块。

餐后清理垃圾、使用完工具后自然归位,对普通人来说,这是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没有这个好习惯,顶多是屋里乱一点、找工具时多耗时一点。但对军人来说,这应该是基本素养。上面两个单位“吃大亏”给我们一笔“血色财富”:只有在平时注重点滴养成,把各种规定培养成为“习惯性动作”“无意识行为”,才能在战时规范操作,忙而不乱。

战场行为是平时训练的延续。细节养成,浅层次看是个人行为。深层次看,则是一个军人职业素养的体现。德国一位军事家在研究了古今中外30支军队的军人习惯后指出:“当一支部队的军人具备了与战场需求相适应的习惯性行为和思维,这样的部队是很难失败的。”

正是因为认识到细节养成的重要性,我军历来重视官兵的日常养成。战争年代,我军强调士兵的战斗力提高要从缠好裤腿、扣好扣子做起并成为习惯。建设年代,我军从晚上睡觉时上下铺的鞋子怎么放等细节养成抓起,力求平时行为与战时要求相一致。我军各个时期的条令条例,都强调要“强化作风养成”“养成良好作风”。

然而尽管如此,个别部队还是不注重细节养成的培养。有的只抓关键时,觉得平时养成差一点没关系,战前强化一下就好了;有的只抓关键人,对关键岗位人员抓得紧,而其它岗位人员抓得松;还有的甚至认为抓细节养成周期长、效果不明显,干脆不抓。这些认识和做法好比溃千丈之堤的“蚁穴”、焚百尺之室的“突隙”,很可能是导致战争失败的“马蹄钉”。

“一支部队战斗力强不强,看看他们的日常习惯就知道了。”日常养成最能体现战斗力。“导弹司令”杨业功任何时候兵力调度都很精准,源于他“每天都把所属部队的战备情况在图上过一遍”的习惯。“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总是最快掌握新装备的操作技能,就是因为他“睡觉前都会把每个操作流程在脑子里想几回”。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往往是反映练兵备战质量的“晴雨表”。

对于细节养成,前苏联军事心理学家巴拉班希科夫曾说:“只有经历多次和经常复习已学过的动作才有可能牢固地掌握技能。”细节养成的培养,难在经常,贵在经常,也成在经常。唯有坚持抓实对抗中的一招一式、训练中的一举一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方能把行为固化为习惯、使习惯成为自然,使细节养成成为“肌肉记忆”。

(作者单位:31670部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