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段小视频在军营朋友圈刷屏:
9月4日,陆军某部一个荣誉连队的主官接过了一面特殊的连旗。连旗上,23名即将退伍的战士留下了亲笔签名,也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嘱托。官兵们感慨——这是使命的交接,更是精神的延续。
9月7日,某科研中心礼堂,由5名“全国道德模范”联合手写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火炬模型,伴着《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在该中心新入党的20名党员中传递。有网友评论——这是火炬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
一个国家确立了正向的价值体系,就奠定了走向复兴的精神底座;一支军队拥有了崇高的价值追求,就拥有了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支柱。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峥嵘岁月,70年沧海桑田。对于中国的崛起——这个被称作“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大事”,国内外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很多解释,人口红利、改革红利、规模优势……这些解释都有道理,但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只有当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得到弘扬的时候,她才会从强大走向伟大。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给我们这样一个昭示:走向复兴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制度模式的创新,更是中华文化的弘扬、价值体系的重塑;不仅要书写举世瞩目的“中国故事”,更将铸造凝聚人心的“中国精神”。
精神的力量,比生存的需要更崇高,它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规、给国家赋形。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到“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锻造,一直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取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描绘出的国家的价值内核、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人民的精神家园,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精神世界的“价值公约数”。
一支军队的所向披靡,不仅在于拥有让敌人忌惮的武器,更在于拥有令敌人胆寒的精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杨业功……一个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生动诠释着人民军队的共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追求。张超、王锐、郝井文、杜富国……一个个令人敬仰的时代楷模,生动展示着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价值追求和时代风采。他们之所以“感动中国”、之所以“最美”,正是因为他们让人们内心激起的不仅是深深敬仰,更是前行路上坚定的方位感和永恒的力量源泉。穿过硝烟,历经风雨,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正是因为这支军队有着始终如一的政治灵魂、百折不挠的坚定信仰、全心为民的价值追求。
“予之精魂兮,变为日星。”70年来,强大的精神已从“心向往之”的价值取向,转化为全军官兵的自觉实践。从长征精神到“长征”火箭,从东风精神到“东风”导弹,从太行精神到“太行”发动机……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相互激发、相互转化之旅,也正是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之旅。回望这段旅程,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组特殊的矩阵。这个矩阵由许多精神代码构成,每个代码都宛若一个多面结晶体,折射出令人惊叹的光芒。这些光芒,既是人民军队用各种精神凝聚而成的结晶体,也是强军兴军征途上的燎原星火。
“柏林墙倒塌之前,已被西方的电视和电影凿得千疮百孔”,提出“软实力”概念的学者曾如此描述当年价值观的较量。当前,尽管我军绝大多数官兵的思想是纯洁的,精神是高尚的,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铸魂与蛀魂、固根与毁根的较量一刻也没有停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大力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官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夯实支撑发展强大的精神底座。
当年,中国共产党先驱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中写道:“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从思想观念的破冰、利益藩篱的跨越,到体制机制的重塑,在今天改革的“问题清单”上,我军面临的挑战和考验,一点儿也不比过去少。锻造新时代人民军队的精神利刃,就是要把目光投向未来,坚持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一致,政策保障、制度约束、道德规范相衔接,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让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元素融进人民军队的血脉之中,不断展现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强大威力,助力强军征程豪迈向前。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