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8月下旬,昆仑山腹地,一场实兵演练激战正酣:陆地、空中协同立体攻击、弹炮结合精准毁瘫、信火一体联合制胜……战火硝烟中,多种全新战法轮番上演,全方位检验了一支新型作战旅的整体作战能力,为探索信息化部队的未来作战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陆军战斗序列中一支新型作战力量,这支驰骋大漠高原的雄师劲旅秉持“荣誉、责任、纪律”的旅魂,心无旁骛练兵备战、一心一意谋战思训,在改革大潮中经历着脱胎换骨式的浴火重生,见证着陆军部队从摩托化到机械化、信息化的伟大跨越。
传承,总有一种基因永不改变
“左前方1.8公里,‘敌’地堡,穿甲弹,发射。”
砺兵昆仑,面对复杂战场环境和强劲对手,参演官兵以精湛的战斗技能和顽强的战斗作风,驾驭新型战车一路过关斩将,将“敌人”逼得无路可退……
担任主攻任务的合成二营装步四连,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英雄连队。1951年4月,该连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入朝参战,奉命扼守夜月山前沿阵地,3班和一个机炮组共11人在365.2高地担负阻击任务。
战斗中,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王牌部队,3班用手榴弹和机枪顽强阻击、杀伤敌人。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全班战士冲出堑壕与敌人展开白刃战,以劣势兵力坚守6昼夜,击退敌人的多次进攻。战后,3班荣立集体特等功,并被志愿军总部命名为“夜月山英雄班”。
“在共和国70年砥砺奋进的征途上,我们连经历多次改革转隶,但这种忠诚可靠、敢打敢拼、舍生忘死的血脉基因永远没有变。”9月初,站在连队荣誉室,面对即将退役的战友,二级军士长冯红民的离别赠言十分动情。
这位有着24年军龄的老兵,曾是“夜月山英雄班”班长,亲历连队三次装备升级。“每一次换装都是一次重生。”冯红民依然记得第一次换装前的兴奋与不舍。
兴奋,是因为盼得久;不舍,是因为爱得深。他说,相伴10多年的装备就像自己的孩子,每一个零件他都了如指掌。
然而,短暂的兴奋过后,是真正的考验。信息化设备的一个个按钮,对只有初中学历的冯红民是个巨大障碍。
“作为英雄班的传人,就要有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冯红民通过自学获得中专、大专、本科学历,向身边战友、工厂师傅学习声光电知识,不断弥补专业技能上的不足。
“英雄班的责任激励我不断前行!”如今,冯红民手握通信、驾驶、侦察等6个专业的特级证书,精通3代9种主战装备,是全军优秀教练员。
传承,总有一种基因永不改变。无论战斗力建设进展到哪一步,那种融入血脉、浸入灵魂的传统绝不会变。去年,信息化装备列装刚满一个月,该旅就在实弹射击中打出全优的好成绩。年内,新装备顺利完成体系对抗演习,快速形成战斗力。
改革,总有一种动能催人奋进
改革,是一支军队前进发展的力量之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初期的摩托化建设大潮,到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机械化信息化跨越,再到新时代的军队编制体制调整,该旅是陆军改革发展的亲历者和实践者。
8年前,该旅由装甲部队改编为新型步兵旅。几年间,旅队全面换装新型坦克、步战车、自行火炮等新一代主战装备,数字化建设提挡加速。
剑换了,人依旧。如何适应新变革,实现战斗力新跃升?
“换装首先换脑,不能身子钻进了信息化装备,脑子还在机械化思维徘徊。”面对全新的数字化装备,全旅官兵头脑异常清醒。
从步兵营营长到合成营营长,再到如今的副旅长,韩文龙有太多的感慨:部队因转型而重生,聚焦转型抓建谋战就是他们的主责主业。
装备互联互通,是转型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该旅党委常委分块包干,分系统研究、分阶段攻关,生产厂家和科研单位百余名技术人员跟进指导,完成了平时建制和战时编组两种模式下的网络规划和系统调试,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大幅度提升。
针对新的编制体制下,指挥、协同、保障等方面需要改进的问题,他们充分发挥合成营支援保障连的作用,探索形成了“直达式、模块式、集约式、伴随式”保障模式,部队联合作战、持续作战能力得到了有效保证。
“合成营编制员额大、作战要素全、独立决断多,对指挥方式、战斗编组、组训形式都提出了挑战。”营长范海龙告诉记者,以前,各级指挥员崇尚以多取胜,认为火力越猛,战斗力就越强。现在,合成营凭借强大的信息力、突击力和防护力,精准计算、自主完成战斗能力进一步增强,既实现了瘦身,也实现了强能。
记者目击了昆仑山下的一场演习:配属进攻方的兵种、兵力比以往减少近一半,但始终做到收放自如、占据主动。旅政委苏程介绍说,新型合成营已成为集多种作战要素于一体、具备独立遂行多种作战任务的全新作战模块,整体战斗力已经实现质的飞跃。
新生,总有一种勇气换羽高飞
坦克当作火炮打?像这种想都不敢想的设想,在该旅成了不争的事实。
那年,新装备列装,官兵们刚刚熟悉基本性能,就将新装备拉到戈壁滩上展开极限射击实验。初次实射,就将目标设在最大理论射程上。
经过实战检验,几台主战装备超射表、超性能、超距离、超大纲打出了满堂彩,实现了直瞄火器向间瞄火器的转变,首次探索出了该型装备的极限打法。
前些年,新型信息化装备列装后,该旅转战到昆仑山腹地,在气压低、海拔高、含氧量少的严寒条件下,第一时间检验了新装备的极限效能。
新生,总有一种勇气换羽高飞。练兵备战,越是重难点、薄弱点,越是战斗力提升的突破点、增长点。多年来,该旅把研究突破制约战斗力提升的难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突破自我,始终走在战法创新、装备运用的最前列。
今年6月,部队刚上高原,一场联合战役演习随即打响。由无人机、雷达、光电、声学等多种力量组成的侦察分队展开行动,一张张“敌军”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情报图呈现在各战斗群指挥终端。进攻展开,陆空联合火力形成一张火力网,随着一阵阵爆炸声,“敌军”阵地半数火力点被摧毁,整个过程不足10分钟。
“过去指挥员的电台电话,已被今天的信息网络所取代,无形的信息网络,使‘嵌入’战场的每一个单兵不再孤单。敌情获取、方案制订、火力打击……作战各个环节全部由信息力支撑,强大的信息力推动了战斗力成倍增长。”旅长朱永黎介绍说。
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由“钢铁比拼”到“信息较量”,该旅的成长进步,也正是新型陆军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从科尔沁大草原到西北戈壁大漠,从雪域高原到平原丛林,该旅和陆军各部队一起,在陌生环境和复杂地域下演练新战法,全面检验部队信息获取、指挥控制、快速机动、火力打击、整体防护和综合保障能力,为陆军建设不断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