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则新闻让人深有感触。
一个是拥军爱军模范郑锦的故事。郑锦的3个身份都和“军”字有关——军人的女儿、军人的妻子、两个军人的母亲。父亲郑洪兴是抗美援朝老兵,爱人彭勇曾服役于西藏山南军分区,戍边13载,两个儿子彭庆阳、彭庆宇也先后入伍。“从小我就在这种环境长大,所以这一生和军人都离不开。”她说。
一个是湖南省永顺县松柏镇“老刘家”的故事。“老刘家”5兄弟接连当兵,而且分属5个军种。他们家的大门上,悬挂着6张新旧不同的“光荣之家”牌子。5兄弟的爷爷刘传福生前参加过新中国成立后清剿湘西土匪的战斗,后来长期从事武装工作,对军队有着深厚感情,一直盼望后代也能穿上军装保家卫国。如今在家吃饭前,5兄弟整队集合完毕,奶奶王本菊一句“开饭”口令颇似连队值班员,暖心的场景带给人无限感动。
两个光荣之家几代人的故事让笔者突然心有所感:参军报国,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家风呢?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体现在一个家庭的长远发展中、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生活选择中。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但家风确实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促成了他们的许多人生选择。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其一生。好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对于后代来说更是无形的精神财富。参军报国代代相传,使子女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对军人职业的价值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保家卫国的情怀传承和责任传递,这种家风意义更加不同。
千秋家国梦。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多少仁人志士以报国为志,多少英雄豪杰以护国为义,多少家庭以保家卫国为家风家训。岳母于岳飞背上刺字“精忠报国”,“精忠报国”亦是岳家家风,岳飞21世嫡孙岳钟琪依然被清乾隆称为“三朝武臣巨擘”;杨家满门忠烈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广为人知;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不只是陆游的忧思,儿孙更传承了他留下的家风,为国效力疆场。“肩头担道义精忠报国”“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先锋”……那些在岁月变迁中保留下来的优秀家风,无不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今时今日,一个家庭几代人参军报国的事例在全国不少。一些父母,对于子女选择从军入伍更是乐见又期许,通过从小让他们参加军营开放日、参观军事博物馆等活动,在孩子心中播下爱军习武的种子。但是,我们也须看到,随着社会环境变化,价值观越发多元,少数人国防观念逐渐淡薄、尚武精神有所弱化,干什么都喜以经济为杠杆,不算“政治账”,爱算“经济账”。尤其现在适龄青年当中,独生子女较多,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当兵就是受累受苦,不愿送孩子从军入伍;有的与当兵相比,更愿意让适龄孩子去从事其他更赚钱的职业;有的让孩子去当兵,则是怀着功利性目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应成为空谈。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你不站岗,我不站岗,谁来保卫咱祖国?谁来保卫家?”另一方面,站在青年人的角度来说,做好人生设计无可厚非,但是也必须在依法履行好公民义务的前提下。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之栋梁出自家之苗圃,只有千千万万家庭涵养参军报国的好家风,我们的国家才有源源不断的忠实守护者,才有坚如磐石的钢铁长城。军强才能国强,国强方能家安。传承和弘扬参军报国的好家风,相信我们必能汇聚起强国强军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