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湘赣边界的湖南省醴陵市龙门山,是秋收起义的发源地之一。一个春日,当我们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再次走进龙门山深处的沩山乡漏水坪村,见山岗上红军栽下的杜鹃花灿若云霞。
2013年春天,我们前往漏水坪村搞征兵宣传。在那片火红的杜鹃花海中,我们认识了潘振邦老人。攀谈中,老人给我们讲述了一段往事。随着他的深情叙述,龙门山儿郎崇军尚武、慷慨悲壮的红色印记,犹如一幅壮美的画卷缓缓展开。
1927年,毛泽东在龙门山一带发动秋收起义,热血沸腾的耿飚、宋时轮、潘楚生等龙门山青年参加起义并随毛泽东上了紧邻的井冈山。后潘楚生随红四军南下时,在长汀战斗中失踪,家中仅留下刚成年的独生子潘记才。红军长征前,在龙门山一带 “扩红”。新婚不久的潘记才与旷圻强等28名同村青年坚决报名参军……史载,仅百十来户人家的漏水坪村,半数以上的家庭都有人自愿随部队踏上漫漫长征路。“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就要当红军。”潘振邦说,这首苏区歌谣至今仍在龙门山传唱。
临行前,潘记才与妻子阿莲坐在村头大榕树下。阿莲有些忧伤地告诉丈夫:“昨夜我做了个梦哩!”“什么梦呀?”他问。“梦见你回不来了……”潘记才拿出一面小圆镜子送给妻子:“等革命成功了,我一定回来接你。”
也许想到了长征的凶险, 28名年轻人出发前,自发聚在潘记才家的后山岗上,每人栽下一垅高山杜鹃(又名映山红),并约定革命成功后再一起回家乡。
那一天,28名无畏的勇士头顶上的天空是透亮透亮的,即将踏上征途的潘记才等人心底里充满光明地向往……部队出发那天,村里从花甲老人到孩子,都冒着严寒挥泪送别红军……阿莲唱起了凄美的客家民谣《红军阿哥你慢慢走》。
潘记才随红军走后,阿莲揣着丈夫送的爱情信物,在沧桑老屋里从青丝等到白发……“父亲走后我才出生。父亲走时,尽管母亲已怀了我,但她还是支持父亲跟着红军走!”潘振邦从没见过自己的父亲。他说小时候,常见母亲捧着父亲送的镜子,拄棍守候在村口大榕树下,遥望丈夫远去的地方……年复一年,终身未再嫁的母亲熬成了耄耋老妇。直到解放初期,潘振邦和母亲才从旷圻强叔叔口中得知,父亲在过草地时就倒下了……
当年红军走后,敌人疯狂搜捕红军伤病员并迫害红军家属。由于叛徒出卖,潘振邦的堂叔潘俊杰等人受伤被捕。敌人用刺刀威逼他们交出红军伤病员,潘俊杰等人至死也不吐半句,被敌人残忍杀害……那晚,年幼的潘振邦亲眼见到鲜血染红了盘龙溪水。
岁月流淌,当年的硝烟已散去,可崇军尚武的红色基因已镌刻进龙门山人心中。潘振邦告诉我们:“解放初期,姆妈确认阿爹牺牲后,立即送刚满17岁的我赴朝参战。后来,我儿子长大了,姆妈又将他送进部队……”像潘振邦这样的军人世家,在漏水坪村还有不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民兵营营长李烈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母亲阿珍含辛茹苦地将三个儿子拉扯大。可那年征兵时,阿珍想把仨儿子都送到部队当兵,最终部队批准大儿子李来、三儿子李佛参军,留下老二李烈在家侍奉老母。李烈说,龙门山的孩子从懂事起就听先辈的革命故事,在事关“国之大事”的参军入伍问题上,从不犹豫和退缩。这话得到了印证。当我们来到潘俊杰等人就义的禾坪做征兵宣传时,村里的青年迅即围了上来,连在外求学的大三学子廖东贵也赶回来了。他说:“如能被批准入伍,我也要像廖叔公那样为村里争光!”
硝烟散去,地理位置的偏僻及物质资源的匮乏,给龙门山埋下了贫困的种子。4年前,这里成了株洲军分区的帮困联系点。
“一山千行绿,纵横阡陌间。”我们随李烈爬上云雾缭绕的龙门山生态有机茶园。李烈指着长势喜人的一排排茶树说:“这400亩龙门山绿茶茶园,是解放军为咱村栽下的‘致富树’。眼下,龙门山绿茶每年能为合作社成员带来上万元的收入。许多人买了摩托车和汽车,不少人还开办了高山农家乐……”
龙门山真的变了!然而不变的,是绽放在龙门山的如火杜鹃和那份鱼水深情!这深情,被耿飚、宋时轮、潘记才等红军将士记取了一生,也穿越时空被今天的我们传承。
正说着,红彤彤的太阳突然掉下山脊,如血的残阳霎时照亮了龙门山。山岗上,潘俊杰等人的墓碑依偎在杜鹃花海中,共同守护着这片热土。
历史已渐渐远去,可关于红军的记忆从未被遗忘。去年7月下旬,龙门山遭遇持续的暴雨袭击,导致盘龙溪山洪暴发。危急时刻,醴陵市人武部民兵应急抢险分队连夜驰援龙门山……忆起当时情景,李烈仍记忆犹新。“那些日子里,官兵与百姓同吃一锅饭,共避一家屋檐下……洪水退后,他们又帮受灾群众搭建房屋,重建家园。撤离那天,村里的乡亲们全拥到山坡上欢送,沐浴在霞光中的孩子们齐刷刷地敬起队礼——那场景,恍如当年‘十送红军’……”
告别高高的龙门山,沿着深深的峡谷走下去,波光粼粼的盘龙溪水倒影映出两岸杜鹃那火一样的鲜红。突然,山岗上飘来熟悉的歌谣:“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革命胜利呦你回头……”
回首望去,见龙门山已远去,只有盘龙溪像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