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人修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军人应当“一生长为国家忧”


■曾 振

“敌人藏在地洞进行阻击,我们防化兵上来,一条条火龙喷射而出,涌入洞穴……这一事迹后来被编成慰问节目,当时《解放军报》还进行了报道”。每当谈起40年前那场边境作战的轶事,老兵于钢成就如数家珍,脸上写满了自信骄傲的神情。他说:“历经战争生死,对生的理解更透彻。不为自己,要为祖国和人民。”铁甲虽卸志亦坚,战事若起召必回。老兵脱下的是军装,变了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对国家和军队的无限热爱,对军人身份的深度认同,对牺牲奉献的毫不犹豫。

侦察英雄隆志勇,战场上亲手俘敌3人、毙敌4人,参加作战任务百余次。退休后,他不忘军人使命,走进学校、回到军营,讲述亲历保家卫国的故事,宣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军人之于家国,胜于血缘之亲。这种情感不因斗转星移而消散,相反会更加炽热浓烈。无论时空怎样变幻,决不褪色,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保家卫国,是军人使命所在。军人的家国情怀,首先体现在对军队的热爱,对军人身份发自内心的认同感、自豪感、光荣感。它会像灯塔一般,引导革命军人不计回报、心甘情愿地坚守岗位、默默奉献。这种奉献不囿于一事一地一时,也不会受环境的影响,不论是战火硝烟的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别无二致。“开着坦克时的我最美!”最近,某部坦克女驾驶员刘姝杉等“军中绿花”,迎着风沙苦练打赢本领,柔弱胜刚强,赢得网友广泛认同。她们在练兵备战中挑战自己、提高自己、强大自己,成为和平年代革命军人表达家国情怀的“美丽代言人”。

国家的安宁,人民的幸福,离不开军人的负重前行。在艰险中、在困难时、在绝境处,军人总是义无反顾,冲锋在前,用一次次的“最美逆行”诠释着军人心中的大爱。2016年,湖北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许多良田村舍被淹。面对肆虐的洪水,为了尽快转移被困群众,在一块块血吸虫疫区警示牌前,某部救灾官兵没有丝毫迟疑,他们让自己浸在水中,将群众扛在肩上,受困群众全部安全转移。一位获救的老人激动地说:“人在家就在。感谢解放军救了我们全家!”当人民需要、祖国召唤时,军人从不讲价钱,拼尽全力为国尽忠,不计代价为民解难。前不久,我参观空降兵某部军史馆,站在汶川地震“十五勇士”优秀事迹展板前,回想他们当年的壮举,再一次被他们“视死忽如归”的情怀深深打动。

军人为国戍守边疆,不畏艰险,不惧生死,自古有之。最近网络短片《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在朋友圈刷屏,被网友夸奖“是中华民族的宣传片”。片中讲述,西域与朝廷的联系被切断,驻军成为孤军,但驻守在那里的将士们从未放弃脚下的热土,抒写出“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的凄美篇章。其中有段对话,贴切诠释了军人的家国情怀,感人至深:“将军,您说是长安离这远,还是太阳远?”“当然是太阳,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从没听过有人从太阳来。”“那为什么,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你我就是长安。”看罢,不禁潸然泪下。正因为有军人“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坚守,才有国家的长治久安。

受命之时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忘家、忘亲、忘我”,最能体现军人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逢年过节,万家灯火通明,军人则战备值班坚守岗位,用一家不圆换来万家团圆。小孩出生、父母庆生,因为执行任务,许多军人都没有见证孩子降临人世,无缘感受陪伴父母的喜悦时刻。不是军人不想,不是军人无情,而是军人懂得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做。不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千钧一发、生死考验面前,就像本能反应一样,军人总是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留给人民,而选择牺牲自己。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挺身堵枪眼,杜富国英勇救战友……一代又一代我军官兵,用实际行动传承着“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的家国情怀,践行着“忧国忘家,捐躯济难”的铮铮豪言。

(作者单位:空军预警学院研究生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