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用诗词点亮人生


■郑甲雷

我比较喜欢唐诗宋词,因为它的简洁明了、短小精悍和耐人寻味。有人说,诗词存在于苦难,诗词承载着苦难,就如同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像是一首慢声低吟的长诗,充满着聚散离合、各种悲欢。但是,最终我们感受到的依然是爱和希望,亦像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既有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一份纯真质朴,也有着“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一份探索;既有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一份雄心,也有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一份从容和淡定。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记载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文天祥在过零丁洋时壮怀激烈地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诗句,短短十四个字里饱含了他的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他在悲凉之中的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显示了一位爱国者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李清照路过江东时,在悲壮的感慨中写下了大气之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更是一种毫无畏惧的人生姿态。在大众的眼中,女子多为纤弱娇柔之躯,但是面对家国沦丧之时,也诞生了很多令人肃然起敬的女英雄,像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抗日英雄李林、视死如归的刘胡兰等。今天,很多女子更是投身军营,身穿迷彩,头顶骄阳,用骨子里的那份刚韧和坚毅展现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之志。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就如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民情怀;于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敬民心胸;焦裕禄“只待送我回兰考,鞠躬尽瘁治沙丘”的为民壮志。悠悠岁月,历史上,评价一个政治人物的好坏常常看一个“忠”字,从古至今,“忠诚”的佳话从未断过,林则徐在民族危难之际发出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同样是他忧国忧民忠贞品质的集中展现。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这是李白对王昭君的赞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小队人马正向北去。本可在汉室宫廷中享受锦衣玉食,但是,她选择了担当大义,接受了和亲匈奴的使命。她本是一个柔弱女子,却用自己的肩膀扛起大汉王朝的和平,没有她的担当,汉匈两国不会有和平,黎民百姓就不会有好日子过。她用担当书写着人生的不凡乐章,是那样恢宏、那样壮丽、那样扣人心弦。每个人都是家国的一部分,这也是一种“担当”——一种坚定的气魄,就如同王昌龄笔下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种“担当”的精神需要我们继续传扬。

我喜欢诗词,在于诗词间传递的那种慷慨豪迈,抑或是温婉动人。每一首诗词都有一段故事,或者是作者一生的写照。有时候,静坐常思,品读着诗词间的人生情怀,感受着自己的“戎马生涯”,把对生活的热爱倾注在对职业的坚守上,用自己的热血谱写对祖国的忠诚,用青春护卫人民的一方安宁,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护卫共和国安全的钢铁屏障。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