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书,分为“春晓”“秋思”“山梦”“江野”“边塞”五辑,共赏读了56首唐诗。
这本书写得相当简洁,常常是花二三百字就将一首诗讲完,读者意犹未尽时,作者已经跳到下一首诗了。对此,有读者不大买账,这大概是由于读者的期待与文本的内容落差使然。严格意义上讲,作者不算是在解读唐诗——至少是不大适合初学者读,或是与初学者所期待的内容格式不同——太过简略和跳跃,这应算是带有个人浓重体验的读诗随笔。作者自己也说:“实际上,诗无达诂。也就是说,对于诗的理解,没有什么权威解释和标准答案。我的这本书,也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格式。”
作者读诗不纠结于一字一词,而是着意于整首诗的思想与意境。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意在传递美、弘扬美。
闻一多曾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本书从《春江花月夜》讲起,同时也建议读者“读唐诗不妨从这里开始”。
作者在讲韩翃的《寒食》时写道:“实际上,这首诗并没有什么深刻意义,只不过如实地描写了寒食那天的长安,白天柳絮飞舞,傍晚轻烟四散,如此而已。然而我们的感受却是全方位的,不但看得见满城风絮,也听得到传送蜡烛的马蹄声,闻得着散入五侯家那淡淡的烟火味。什么叫好诗?这就是。”在赏读杜牧《江南春》时,作者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阳光灿烂和满心欢喜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却更像一张不无惆怅的黑白照片。毕竟,南朝佛教的鼎盛时期,距离杜牧写这首诗已经三百年了,岂非只能在烟雨迷蒙中若隐若现?那种无可名状的历史沧桑感,恐怕也只能用这样的画面来表达吧!”“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诗贵含蓄,杜甫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大白话来开篇?作者解释道:“因为那雨实在太好,不能不大声喝彩;也因为自己的喜悦之情无法按捺,忍不住脱口而出。更重要的是,只有明白如话,才能直指人心,也才能让人眼睛一亮。所以,这里不能含蓄,必须直白。”
本书经常将两三首诗放在一起读,比较着分析阐述,旨在讲清题材相近的诗之不同,还有诗人不同的气质和思想,以及不同时代诗人的不同气度。比如本书写道:“初唐和盛唐的诗总体上是青春年少的。即便伤感惆怅,也是人生初展的少年时代那轻烟般莫名的哀愁。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红楼梦》第四十回,迎春宝钗黛玉宝玉等人在大观园里坐船而行,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哪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说着已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推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
李义山的这首诗是《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大概是版本不同,本书选讲的是“枯荷”而非“残荷”版本。作者评述道:“因为阴云不散则有雨,霜降延时则不寒,而枯荷上的雨声又是错落有致,别有情趣的。看来,由于秋阴不散而夜雨时至,霜飞太晚而留得枯荷,倒是天公作美了。”的确很美,其实,中国诗人之雅,是可以无关风月的。
作者讲,本书的选诗标准只有两个字:唯美。“这本《读唐诗》不是教科书也不是教学参考书。因此,选诗全凭主观,读诗全凭体会,既不人云亦云,也不求全责备,更不考虑所谓公允,唯一的标准是审美。”作者说:“审美教育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不仅仅是小孩的事,年轻人的事,应该是全民的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极大地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在这一方面,希望这本摄影插图珍藏版的《读唐诗》,能够起到一点小小的作用,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