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下“青春”两个字的时候,我坐在某幢大楼11层的办公室里,望着窗外被大小汽车塞满的五环,大暑节气的傍晚依旧溽热,我想起军校毕业后扛着迷彩背囊,到湘西某部队报到的那个同样溽热的傍晚。那时我刚毕业,中尉军衔还没领到手,肩上扛着“一道杠”,战士们叫我排长,但在那些肩章像鱼刺的老兵眼里,我不过是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新兵。
“那个,排长,你和郭涛去把绿化带扫一下。”“排长,吃完饭你和郭涛去整一整菜地。”“排长,你跟郭涛得好好把被子收拾一下。”在下连最开始的那段时光,我和那个叫郭涛的列兵成了最惨的一对儿,这种境况直到我从军需部门领回来那副迟到的中尉军衔后才有所改善(当然更主要的是我向他们展示了足以领导他们的素质)。有一天,我和郭涛去县城出公差,路过报刊亭的时候,郭涛停了下来,说:“排长,我买份报纸。”
“好。”
等看到那份报纸的时候,我几乎是吓了一跳。
他手里拿的是一份《China Daily》。
“大学生?”
“是,排长!”
随后,这个毕业于湖南某知名高校的列兵成了我最好的聊天对象。他跟我聊起他的大学,聊起他的室友,聊起他令我瞠目的经历和缠绵悱恻的爱情(其中有不少杜撰成分)。当问及他为什么来部队时,他的回答只有四个字:“士兵突击。”说完之后他嘟囔了一句,大约是:“因为看了《士兵突击》。”
因为工作关系,大约半年之后我便调离了那个单位,也离开了那个大学生士兵。三年之后,当我再次回到基层担任指导员时,大学生已经成为兵源构成中重要的部分。相较于过去其他成分的士兵,大学生更加聪明、活跃、善于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他们也更加珍视和强调自由、民主、权利、舒适度等在部队难以满足的指标。他们当中有一部分学会了适应和接受,有一部分脱颖而出成长为干部,也有一部分归于平庸甚至逐渐消沉,直至湮没在绿色方阵之中。
小说《斑斓——毕业了当兵去》讲述的正是四个同宿舍大学生从学校到军旅的青春历程。夏拙、林安邦、欧阳俊、易子梦四人性格迥异,却在毕业时因为不同的理想或动机都选择了军营,他们怎样从一身“毛病”的地方大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军人,他们在实现人生蜕变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苦和乐,这部长篇其实就是想记录这么一群人的成长。尽管他们的入伍动机五花八门,有的甚至谈不上崇高,但他们无疑都是怀着一颗赤诚的心走进军营,在这里奉献两年甚至更久的青春。
青春是斑斓的,迷彩也是斑斓的,当青春的躯体裹上迷彩,让五彩斑斓从固有色变成伪装色,有谁知道二十来岁的灵魂发生了何其深刻的变化?
就像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所表达的前行姿态,就像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那种对青春歇斯底里的守望,也许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失望、伤痛和背弃,甚至被损伤、消磨和弯折,但其间弥漫的青春热力、冲动和向往,在梦想那幻彩翅膀的鼓动下,一次次在面对压力、打击和磨难的重锤,都在人性的“弹性形变”中反身而成——不经力与火的煅烧,不经军营的淬炼,他们又如何成为一块好钢?
从2010年到2013年,这部小说断断续续写了四年。最后一个句号其实是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宿舍里画上的。伴随着这部小说,我也在经历成长。过去不屑一顾的东西被重新审视,过去孜孜以求的东西变得云淡风轻。从某种意义上说,成长是和解,是妥协,是敬畏,是从小我走向大我。带着连队全副武装一圈一圈奔跑在操场的时候,我感觉那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野外驻训,在40多摄氏度的帐篷里汗流浃背的时候,我以为像一生一世那么漫长;因为一个士兵的床单没有铺平整而被训得“狗血淋头”的时候,我不止一次想过放弃和逃避。当我有一天坐在办公室里回望那段摸爬滚打的时光,才意识到,在连队所经历的那一切是如此仓促而短暂,以至于你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咂。
毕加索说,青春是个好东西,只是浪费在年轻人身上。而对于一个写东西的人来说,所有的经历都不会浪费,都会发酵为创作的营养。在《斑斓——毕业了当兵去》里,我以在连队的那段生活为梁柱,亲手搭建了一个世界,讲述了一群人的成长,在布设他们艰辛苦难的成长历程中,我自己也在经历着成长的艰辛与磨难。有人说,无论是《一地烟灰》里的“夏拙”,还是《斑斓——毕业了当兵去》里的“冯牧云”,其实都是我自己。事实上,很多作家年复一年地与人物做斗争,却发现从一本书里跑到另一本书里的往往是同一个主人公。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他们所创造的典型人物形象比他们写的长篇小说要少得多。他们笔下的一些人物典型只是从这本书转移到另一本书里了。就像梅什金公爵这样的角色,他的每部作品里差不多都能找到白痴的孪生兄弟或同胞。福克纳说过一句话:“若是把我所有的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话,我是在翻来覆去讲述同一个故事,那就是我自己和这个世界。”
十年前,当我构思这篇小说的时候,写东西的冲动像烧开的水壶一般冒着泡泡,我心无旁骛,一心搭建这个虚拟的世界,那时还没有微信,没有网上支付,青春像下巴上的胡须一样毛扎扎的;十年后,手机成为我们大多数人最依赖的伴侣,而文学正在变得愈发小众,大概是为了顺应时代潮流,这部小说也成为一个“IP”,正在进行电视剧改编(剧名《号手就位》)。我想,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关于青春、关于军旅、关于迷彩斑斓的岁月,我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