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部讲述“信念老人”施星灿感人事迹的电影《武陵山上的星光》在全国公映。这部电影以已故的全国税务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退役军人施星灿为原型,以纪实手法艺术再现了这位老党员坚守信仰、无私奉献的人生经历,描绘了他平凡而崇高的共产党员公仆形象。
施星灿出生在江苏省海门县一个偏僻乡村的贫苦农民家庭。1948年,施星灿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来到傅作义的部队服役。由于国民党政策不得民心,施星灿一心想着脱离国民党军队。这年年底,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在北平率部起义,施星灿也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第66军196师587团3营12连的机枪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施星灿随部队入朝作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战役。1953年7月的金城战役中,施星灿所在的12连负责某高地的坚守任务。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因为12连死守阵地,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疯狂反扑都被打退,为大部队发起最后的总攻赢得了时间。但是,12连仅有施星灿和另外两位战友幸存,其余官兵全部牺牲。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先后12次立功受奖的施星灿回国后被分配到驻京某部服役。1966年,38岁的施星灿转业后毅然放弃留京工作的机会,带着妻子来到偏远的湖北武陵山腹地利川,支援贫困山区建设。到了利川后,他又去了海拔最高的文斗区财税所工作。
为完成税收任务,财税所指导员施星灿带领干部职工,足迹踏遍文斗区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无论是日晒雨淋,还是冰雪交加,施星灿从未退却,一心想着为民收税,为国聚财。为了征收一位农民一块五毛钱的屠宰税,他顶着风雪多次往返几十公里的崎岖山路;到黄土煤矿收税返回途中突遇大雪,他差点滑下悬崖,幸亏被两块凸起的石头挡住,后来被路过的老猎人救起……
一路艰辛走来,施星灿看到了大山里的贫穷与落后,也坚定了他扎根山区、服务利川的决心。1973年,施星灿被调到城关区财政所任所长。当时的财税工作除了收税外,更重要的是培植税源。根据城关区的实际,施星灿提出“高山发展烟叶,平坝发展果园”的税源建设思路。为了打消乡亲的疑虑,他说服妻子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钱帮老乡买烟草种子。1974年夏天,城关区的烟叶种植面积净增500多亩,当年新增税收20万元。
在利川财税系统,许多人都知道施星灿是一名老兵,因为他常常穿着旧军服,戴着旧军帽。施星灿不仅把军装穿在身上,更“穿”在心里,一直保持着军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1989年,他因病安装了心脏起搏器,按当时的医疗水平,起搏器电池的使用年限不能超过8年。1998年,施星灿觉得起搏器电池还能正常使用,不愿更换新电池。考虑到他的生命安全,利川市国税局班子成员集体找到施星灿,给他做思想工作。他一看这么多人都来做工作就着了急:“这个电池还能用,节约一点是一点,节约的钱可以给更需要的人。”
“给您更换起搏器电池是组织的决定,作为一名老党员,您要服从组织的安排。”听罢,他才决定再次手术更换电池。
心里容不下一丝私心杂念的施星灿,每次生病去医院开药,都尽量开最便宜的药。他总是告诉同事,自己是军人,不能侵占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能因为贪一点小便宜,把军人的形象毁了。
施星灿不占国家的便宜,反而在国家有需要时总是竭尽所有。在利川市国税局,数十份捐款单清晰地记录着几十年来施星灿为贫困儿童、长江洪灾、汶川地震等10多万元捐款。
如今,斯人已去,但电影《武陵山上的星光》上映后,收获了很多观众的泪水,感动仍在传递。人们感动于施星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军人本色,感动于他清廉自守、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感动于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就像电影开场那一幕,满头白发的施星灿在演讲台上说的那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它比我的生命更重要”,他用一生的时间,践行了自己的庄严承诺。
上图:电影《武陵山上的星光》剧照,施星灿和村民探讨烟叶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