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始终深深扎根在生活的泥土里。从书法的本质属性看,它是一种汉字书写的艺术,它和音乐、美术这些艺术在功能上有所不同。音乐、美术以审美鉴赏为主要功能,而书法在性质上是以实用为本。它大约相当于建筑艺术,建筑固然要追求审美,但首先要安全、结实、舒适,然后才能谈得上美观。如果脱离了汉字的实用属性,书法艺术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美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书法从来就不仅仅是文人书斋中的精神消遣品。即使是在计算机时代,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大大强化,但生活中的汉字书写和书法并不会遗失,仍然会以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姿态在大众生活中找到价值实现的空间。
2016年以来,以“鉴古开今”军旅书法巡展为开端,一批批军队书法名家率先走出书斋,开启了书法为兵服务的文化转型。今年,按照军委政治工作部部署,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专门组建“解放军文工团书画轻骑队”,赴驻新疆、西藏部队“浓墨丹青写边关”,标志着军队专业书法队伍为兵服务成为常态化的文化实践。这对重建书法与生活、书法与大众的联系,促进书法艺术根深叶茂、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记录生活实践,用笔墨语言讲好强国强军故事。书法艺术具有文辞内容和笔墨线条双重审美,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书法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载体,其创作往往超越纯艺术,更加注重“文”“墨”兼具、“娱”“育”相融,作品所蕴含的诗意文心和文史价值可谓生动形象的教材。书法为兵服务活动以“培根铸魂”为主题,把军营生活作为调墨寄情的对象,主要书写“我无名国有名,以无名铸国名”“立地球之巅,挺精神脊梁”等军中格言和边塞诗词,弘扬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丰富生活方式,用高雅艺术陶冶清心乐志情趣。源于血脉中延续的汉字基因,中国人对书法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现场书写是为兵服务的重头戏,“书画轻骑队”创作员根据官兵想表达的心愿,或诗联、或成语、或名言,一管在握,尽成妙趣。官兵们饶有兴致地观看,感受着书法艺术的魅力。部队官兵们反映,现在练兵备战任务重,闲暇时间若能教大家唱一首歌、欣赏一幅字,可以很好地缓解压力,怡情励志。轻骑队队员手中一支笔、案头一张纸,就给官兵带来了欢乐和美的享受。
美化生活环境,用视觉艺术营造审美文化氛围。电脑广泛应用的今天,满眼都是电脑字体的匾额、灯箱和宣传标语,缺失了汉字书写艺术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审美感染力。“书画轻骑队”在部队,书写最多的是红色基因内容,如连魂、团训、荣誉称号等,根据营区悬挂场地“量身定制”相应尺幅的书法作品,官兵天天照面、欣赏品读,潜移默化涵养精气神,播下传承红色基因的种子。
书画轻骑队的实践启示我们,生活实践是中国传统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源头活水,需要从生活中开启“悟”之门。书法最讲一个“悟”字,能悟则通达,且会举一反三。轻骑队创作员将身为文艺战士的战斗作风和戍边将士的壮志豪情融入线条中,作品自然有一种格调、一种风骨。正是感悟到边疆官兵在“抬头雪茫茫,低头土黄黄”的雪域荒漠扎根奉献、艰苦奋斗所蕴含的忠诚之美、正气之美和情怀之美,不觉间提振了创作的精气神,在笔墨变化、提按使转间彰显出军人的血性、刚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从生活中找到“化”之炉。书法创作如遇见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将当下的心境感受化为笔下的笔情墨意,会有妙逸佳品的产生。轻骑队创作员强烈感到,当置身于大漠戈壁、雪域高原的边关哨所,进入与书写内容契合的创作情境,更能以军人的真性率意自然成章,以遒劲的笔力奇趣乃出,而且体验到一种返璞归真的书写方式,真情流露、豪情勃发,达到“心忘其书、手忘其笔,心手达情、书笔相忘”的境界。
从生活中获得“变”之力。习书提倡学古代经典,但经典产生的文化、生活特别是语言体系和审美理想等带有时代特征的许多东西,今天已不复存在。学习书法经典,重在赓续中国书法传统的思想内核、精神标识、文化精髓,感悟线条表现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沉到生活实践中用心倾听和感悟当代人的精神追求,寻找与这个时代相契合的表达。轻骑队创作员在为兵服务中,以白话文或文白相间的语言自创诗文格言,表现军营生活,抒发官兵情感,在整合现代和古典两个语言体系上做了一些有益尝试。正是生活实践催生了书法创作创新求变、丰富调整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