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传记文学,倘能让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并如饥似渴地读下去,大概离不开两个要素:传主的影响力和文本的魅力。《大国部长刘建章》(中国青年出版社)之所以能让许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拿得起放不下”,正因这两个要素在书中产生了“化合反应”。
许多人可能会想起一个难忘的镜头:200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同抗战老战士、爱国人士和抗日将领代表在主席台前排就座。一位老人须发皆白、目光明亮,胸前的抗战胜利纪念章熠熠生辉。这位时年95岁高龄的老人就是本书传主、1926年入党的刘建章同志,戎马半生为革命、奉献铁路60年的刘建章老部长。
刘建章同志和许多革命前辈一样,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便脱下戎装投身国家建设,但战争年代血与火的锻造和考验使他们的人生信仰、思想作风、工作方法、生活态度等诸多方面无不投射着军人本色、战士风骨。《大国部长刘建章》书名虽然以传主退休前的职务相称,但作者显然更加注重“部长”作为一位老战士、老革命的奋斗历程。在全书架构和内容安排上,作者以五分之三以上的篇幅追溯人物前史,浓墨重彩地书写刘建章早年宣传抗日救亡真理、领导冀南抗日斗争、改编地方武装、配合平型关战役搞好军事运输等精彩片段,以五分之二左右的笔墨抒写了这位军人出身的铁道部部长为新中国铁路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大处不虚、小处不拘”是许多优秀传记文学作家的自觉追求。在作者看来,“大处”不虚,“小处”也不能脱离常规常识和事物的内在逻辑。要写出历史的真实,特别是要写出一个血肉丰满、个性鲜活的真实的刘建章,必须回到那年那月,了解历史的原貌,厘清事件的脉络,探赜人物的内心。作者沿着传主当年战斗工作的足迹,多次赴河北、东北进行实地采访和田野调查。在多家档案馆所能查找到的500多万字相关史料中,作者小心翼翼地拂去故纸的风尘,穿越时空与人物对话。这一过程既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准备,也是作者在“泪点被一次次戳中”“灵魂被一次次撞击”中抵进历史现场、融入人物经历、完成思想升华的过程。正因为作者把此次写作“当作净化灵魂的朝圣之旅来做,当作对刘建章那一代追求真理、胸怀信仰、品质高洁的革命者建设者的致敬”,作品才处处洋溢着生命的热度和情感的温度。
作者通过多视角叙事与传主建立情感关联。这部传记主要采取全知视角,叙事或纵横千里,或驰骋跳跃,收放自如,开合有度。此外,多种视角的运用在书中随处可见。有时作者从特定人物写起,以自然形成的视角“限知”制造叙事悬念,构建情节的起伏,引起人们的阅读期待。也有时,特别是在那些关键时刻、危急关头和思想斗争剧烈之际,作者的口吻瞬间切换到刘建章本人,以第一人称直陈内心,直抒胸臆,很容易引人共鸣。甚至于,作者还会变成刘建章奉命前往中共北方局党校路上奔驰的那匹战马,还会成为刘建章战斗征程中的一块石头、一草一木,托物喻人、以物写人,愈显别致深刻。多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对历史的全方位认知,为我们走近人物内心世界提供了多条路径。
《大国部长刘建章》从1944年在河南辉县抗日根据地,临盆待产的刘建章夫人北望盼夫归来写起,转而写他多难而幸运的童年、英姿勃发的青年、万里驰骋的中年、山雨满楼的壮年和健朗幸福的暮年,可谓时经事纬、脉络明晰。在大的叙事向度中,作者又巧妙地剪裁时间,采取倒叙、插叙、夹叙夹议等方式,或把历史拉近,或把现实推远,或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情感情绪的通道。正是站在一个个叙事基点上,将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体同构,传主所历经的思想成长、战斗生活、工作创建等才互相映衬、互为因果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他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命际会、工作交集和情感互动才更显得有根有源,朴素动人。
阅读《大国部长刘建章》,一个个故事像一段段旧影像,有时感到那一声声慷慨话语、爽朗欢笑就在眼前耳边,主人公临危镇定、快意恩仇的性格时时能把人点燃。更多的时候,会觉得刘建章不是一个已故的英模,而是一个生在现今、活在当下,与我们的思想感情同纬度、同频道的现代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