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驻德国大使理查德·格雷内尔的一番言论,揭开美德两国间最新一轮唇枪舌战。
格雷内尔大使日前表示德国未能履行承诺,将军费开支比例提高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与此同时,德国还在加大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推进“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巨额资金付给俄罗斯,而不用来提高军费”。在此情况下,格雷内尔威胁称“5万驻德美军可能将移师波兰”,因为他们在保护德国,而巨额费用却由美国纳税人承担,很不公平。
大使的言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德国政界几乎一面倒地对其展开抨击。德社民党总书记克林贝尔谴责大使是在“威胁德国,勒索德国”,德左翼党议员更是嘲讽地表示美国撤军时“别忘了把自己的核弹头带走”。
美国大使的表态是否沿袭特朗普政府极限施压的一贯套路,目前仍不得而知,近期内美军果真撤走的可能性也不大。但这番交锋反映了美德关系在防务与军事领域,已走到令人堪忧的地步。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双方关系频频火星四溅,两国在多个领域迎头相撞,实为战后所罕见。
回顾历史,在美国与众多欧洲盟国之间,与德国的关系堪称最为微妙。尽管德国移民的后裔构成美国人口中的第二大族群,仅次于非洲裔,然而两国各自参加的两场最大的国际战争中(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均以对方为主要敌人。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在将德国从纳粹魔掌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并深刻影响了战后德国的政治与社会。
战后美德两军关系的总基调是美“主”德“从”。1955年,阿登纳政府能够顺利重新武装,离不开美国的鼎力支持。当然,美国这么做也是出于自身对苏冷战的大战略。冷战期间,美国的核保护伞与西德联邦国防军的常规军力,是北约集体防御的核心骨干力量。美德两军分工合作、有效协同,但双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德国人很清楚北约的核心使命之一是把自己“压下去”。
就现实利益而言,美德间主要存在两大矛盾,一是欧洲沦为核战场的风险,二是北约防务的负担分配。冷战高峰期间,东西德交界处部署了世界上最密集的核武器。一旦失控爆发核战,德意志民族恐将成为历史。同时据冷战解密档案显示,美国很可能并不会与西德盟友共存亡,冒“用芝加哥换取汉堡”的风险。这正是德国国内反核情绪高涨、绿色和平运动蓬勃兴起的重要原因。
在北约防务费分担问题上,双方也讨价还价了几十年。美国认为德国应交“保护费”,德国则认为美欧安全密不可分,保卫欧洲实为保卫美国自己,况且德军的贡献也不小。而且,70年代西德通过购买美国武器和国债等方式,返还美国很多钱。更令德国无法容忍的是,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以近乎挑衅与威胁的方式,多次指责德国军费开支未达标。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默克尔总理曾无奈地表示“欧洲在安全上依赖美英的时代结束了”。言外之意,欧洲必须自立自强!此次面对美国向德国提出严厉警告,德国方面日前表示将停止缴纳北约军费。
当前,德法两国在联合研制第六代战机、未来主战坦克等项目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最新的德国防务白皮书更是首次明确呼吁建立欧洲军事统帅部。这些进展背后的一个重要动力,恰如时任国防部长冯德莱恩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所言,欧美需要建立“平等的盟友关系”。
有专家认为,美国格雷内尔大使对德国的冒犯将来可能仍会上演,但美国还是应该明白,哪怕是盟友也不会无条件地接受霸凌与讹诈,而且明白得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