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集训的是全旅训练尖子,组训的却是一名上等兵。8月21日,记者在中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看到这样一个训练场景:几十名战士整齐列队,一名上等兵讲解完动作要领后,组织大家手持25公斤的杠铃呐喊着冲向山坡……
这名上等兵叫陈赟吉,入伍前是北京体育大学体能训练专业的一名在读研究生。他告诉记者,下连后他就担任起了连队体能小教员。由于训练方法科学,前不久,他被任命为旅首席军体教练员。
别看陈赟吉现在意气风发,入伍之初却是另一番景象——
陈赟吉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上大学后,每天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情他都有清晰的计划。来到军营后,时时处处听指挥,很多时间不由个人规划。对此,陈赟吉觉得很不适应。
该旅政委告诉记者,很多大学生士兵和陈赟吉一样,入伍之初不适应军营生活:他们个性鲜明,有时候班长说1句,能回顶3句;有的身体素质较弱,在训练中常拖后腿;有的思维活跃,在教育课堂上经常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有时搞得连队干部下不来台……
“这就好比一面镜子,既照出了大学生士兵的不足,也照出了军营教育管理需要改进的地方。”该旅领导说。
该旅作为国家级应急专业力量,曾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模范旅”荣誉称号。陈赟吉成为其中一员后,听得最多的就是全旅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抗洪故事,他也渐渐理解了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军人天职。逐渐适应军营生活后,陈赟吉开始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2018年1月,作为列兵的陈赟吉,第一次被请到旅机关参与制订体能训练计划;2019年3月,备战上级比武集训期间,他首次担任旅军体教员,上至大校军官下至列兵,都是他施教的对象……
谈及陈赟吉,该旅领导由衷赞赏:“他制订的体能训练计划涵盖运动心理学、运动康复学等多个学科知识,把许多科学的训练理念带到了训练场。”
在这个旅,像陈赟吉这样通过教育引导,逐渐适应了军营生活,并充分发挥作用的大学生士兵还有很多。
来自清华大学的战士周凌宇从洗衣叠被做起,很快融入军营。今年,得知旅队组建学员苗子集训队,他毛遂自荐,为考学的战友辅导文化课。在他的帮助下,10余名战士圆了“军校梦”。
战士王秀君来自北京大学。今年清明,该旅组织官兵赴烈士陵园祭奠先烈。一个个感人的英雄故事,让王秀君备受震撼,也更加坚定了在军营磨砺成长的决心。前不久,王秀君登上旅“士兵讲堂”,向官兵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引发战友强烈共鸣。如今,他已成为该旅小有名气的“士兵理论教员”。
目前,该旅共有800余名大学生士兵。他们中超过半数成长为班长、副班长和技术骨干。“军营改变了他们,他们也用聪明才智、热血青春推动着军营进步。”该旅领导意味深长地说。
上图:上等兵陈赟吉(右)指导集训队员进行体能训练。刘海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