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敢拼才会赢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绿色军营,有这样一批奋斗者,他们勇于拼搏、敢于担当,为强军兴军作出积极贡献。

今天,让我们聆听四名奋斗者的故事,感受新时代革命军人在强军征途中精武强能、勇挑重担的铿锵步伐。

身姿如铁

一搭手就知道,这是一个敢拼敢闯的硬角色。瞧,粗犷的脸庞如铜铸一般。可不,入伍24年,冯红民一直和硬邦邦的“铁家伙”打交道,被战友们赞为“铁师傅”。

既然是块铁,自身肯定硬。当年,他当选连队火炮技师时,正赶上部队换装。接装那天,第一个跳上坦克的冯红民一头扎进炮长室。看着全新的装备,锃亮的炮膛,冯红民缄默、发呆,心里开始犯难:“你是变厉害了,我可咋办?”

兵当久了,脾气倔,冯红民没有退缩。

之后,冯红民每天晚上开启“不计时”学习模式:无论多晚,必须把当天计划学习的知识点全部吃透。没有教材,他就把装备说明书装在脑子里背记。白天,训练场烈日炎炎,在近50摄氏度高温的坦克方舱内,冯红民向精密的仪器和复杂的线路发起“冲锋”。对照说明书,他耐着性子一个个比对、记录。汗如雨下,他一待就是半天……两个月下来,冯红民不仅学会了新装备所有操作,还开始承担组训和维修任务。

“稳当!”提起冯红民,大家都这样评价,“技术稳当,人也稳当”。每次实弹射击,兵龄最长的冯红民都被战友们抢着搭档。实在拗不过时,冯红民就一头扎进连长车,“嘿,谁也别争,谁也甭抢!”

其实冯红民和战友们心里都明白,这个“稳当”源自于自己多年的不懈努力和“一专多能”的硬实力。

一次演习机动,一辆坦克因水管爆裂半途“趴窝”,发动机温度骤然飙升,冯红民和战友们连夜抢修。可直到凌晨4点,水管还在滴水。无奈最后只能从数公里外请来维修人员……故障虽然解决了,但冯红民却心事重重,“假如一个人精一门,通一门,会三门,那问题不就简单了?不管在战场还是赛场,都能形成互补。”从此,冯红民为自己定下了“一专多能”的训练目标。

短短两年,已是射击专业特级的冯红民又先后考取了通信专业特级和驾驶一级,成为一个精通坦克三大专业的士官。

去年,部队改革调整,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全面的专业技能,冯红民转岗成为一名教导队教员。走上三尺讲台,戴着眼镜的冯红民一副文绉绉模样。可他心里最惦记的还是那熟悉的“铁疙瘩”和火热的演兵场。“机会来了!”今年年初,为备战陆军“铁甲奇兵-2019”比武竞赛,冯红民被选为教练员。重返训练场,他带着战友不断刷新训练课目难度,决心向着更大的挑战发起冲锋……

祁连山下,一场罕见的大雨突降戈壁滩。坦克像一尾在水面滑行的鱼,疾驰在狂风暴雨中,冯红民操纵火控系统,目光如箭镞一般,瞄准目标。顷刻间,火光冲天,“猎物”粉身碎骨。

心声

甘于奉献

■冯红民

未来战场瞬息万变,要想多一份胜算,就得练强每一项本领。作为一名老兵,我会拼尽全力,恪尽职守,把自己最大的能力贡献给部队,有十分的劲就用十分的劲,绝对不留一分。

第一靠拼

烈日炎炎,热浪袭人。在戈壁滩扬起的沙尘里,一支9人小队似一把尖刀,穿插、突进。天光云影之间,小队来到障碍跟前,上等兵张顺林三步一蹬蹿上高墙,指挥全队迅速攀越通过障碍。

演训场下,掌声雷动。乍看去,体格瘦削的张顺林站在队伍中并不起眼,却已然在现场观摩官兵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记。

“个头不高,本事不小!”在“尖刀班”,兵龄不长的张顺林已经是战友心中的比武高手。他当兵不到两年,先后参加了旅、集团军、陆军组织的比武。讲起比武经验,他说得头头是道。

去年10月,部队刚拉到野外驻训,恰巧碰上陆军“精武-2018”比武选拔,张顺林全连第一个请缨。凭借丰富的比武经验,张顺林顺利突出重围,成为“精武小队”中的一员。

赛前备战,面对从未接触过的战场救护课目,以长跑见长的张顺林两眼一抹黑。训练之初,面对亟待救治的伤员和紧迫的时限要求,张顺林如临大敌,前期熟记于心的操作步骤抛诸脑后。那段时间,他甚至想退出比赛。

为了磨练张顺林心理素质,营长白鹏宇叫来十几个保障人员,在包扎过程中特意干扰打乱他的节奏;连长黄海军让张顺林在心里默念:“不要慌,我能行!”……

“拼了!”看着战友们的包容和帮助,张顺林急了,他暗下决心。仅一个包扎动作,张顺林每天训练10多个小时,从烈日当空到繁星漫天,甚至连睡觉前都要把床架当作人的四肢再反复练习几次。

渐渐地,张顺林变得忙而不乱。决赛场上,他超常发挥,帮助全队提高了整体成绩。

载誉归来,征程未洗,张顺林肩上又多了一份重任——担任“尖刀班”教练员,他要带着更多战友跟自己一起冲锋……

在“尖刀班”,熟悉张顺林的人都管他叫“张顺溜”,说他像电视剧中的顺溜一样吃苦耐劳、不知疲倦,特别是跑起步来,骨子里透射出常人所没有的忍耐和坚韧。

起初,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性格像顺溜一样“犟”,其实不然。生活中,张顺林是公认的好脾气,每次在训练场,他都积极鼓舞士气,主动充当起活跃现场气氛、调动训练热情的角色。

时间一长,大家发现,张顺林也挺“犟”。“犟”在那一股子拼劲。就像当初战场救护,别人觉得完不成的事,他就不信,只要认定就一定会搞定。

一次长跑训练,为帮助战友提高成绩,出发前,张顺林故意“夸下海口”,力争第一。其实,由于训练脚伤,张顺林忍着巨大疼痛坚持参训。在越过终点线的那一刻,他瘫倒在地。战友们把他团团围住,张顺林却笑得灿烂,俨然忘记了身体的伤。

归队途中,在战友的搀扶下,张顺林又谈起去年的参赛经历,“叫苦得不到同情,第一才值得尊重,第一靠拼,这就是信仰……”兴起之时,他咧嘴傻笑,背影被盛夏的夕阳拉得修长,体能衫后襟被风鼓满,随着那颗炽热的心猎猎颤动。

心声

书写担当

■张顺林

“年轻人,就要有一股拼劲!”入伍时,新兵班长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比武参赛,要想站上更高的领奖台,就要比别人流更多的汗水,付出更多的努力。经历挫折方能成长,我用精武信仰淬火军旅,用战绩书写担当。

出鞘利刃

寒冬腊月,呵气成冰。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一支十二人的小分队携带各型武器装备,悄悄逼近一间废弃的民房,小队长通过手语为各小组明确任务。简单协同后,破袭开始,爆破、进入、控制、撤离,整个过程用时不到两分钟。

在20公里之外的指挥控制中心,使用战场电视实时视频指挥的连长王鲁鑫欣慰地说,这真是一把“侦察尖刀”。

这把“尖刀”的小队长就是该旅武装侦察连四级军士长——邵德标。作为连里年龄最大、兵龄最长的士官,他精通全连数十种武器装备,熟练掌握武装泅渡、特种驾驶、化装侦察等技能,长期担任全旅侦察兵集训教练员。去年,他带队参加战区陆军组织的“侦察奇兵-2018”比武竞赛,斩获个人综合第一名。

“邵班长训练狠大家都知道。”在集训队,邵德标有个亮闪闪的外号——“尖刀邵”。

年初侦察兵集训,由于新队员较多,负责集训的侦察科参谋制订计划时想降低训练强度,邵德标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来到我的集训队,他们就应该做好身体和思想上的准备!”计划照常。集训不到两周,集训队就因为超高的淘汰率,人数由最初的42人降到18人。有一个合成营的“兵力”竟“全军覆没”。营长到训练场找邵德标,“看能不能帮忙留一个”。邵德标拿出考核结果:“成绩不合格,哪儿来的回哪儿去。”营长面子挂不住,指着手枪速射一栏说:“五秒钟五发弹,谁能完成?”邵德标请营长后退几步,转身据枪、上膛、击发,3秒56,47环。营长心服口服。

每次遇到急难险重任务,营连领导第一个想到的总是邵德标。旅队第一次整建制赴高原参加实兵演习,上级安排邵德标所在连,潜入纵深执行侦察任务。受地形限制,所有进入道路全部遭“敌”封锁。连长带领骨干现地勘察、琢磨地图,却始终找不到破解办法。

“从这儿徒步渗透!”邵德标双眼直勾勾地盯着地图上一条山沟,连长顺着山沟看去,直线距离12公里,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就有两座,中间还有三条河。连长瞄了邵德标一眼,邵德标跨前一步,胸脯一挺,说:“保证完成任务!”

凌晨3点,邵德标带着精心挑选的6人小组出发了。由于高原缺氧加上山地崎岖,行军速度只有平原的一半。在距离预定阵地还有两公里时,不远处的草丛动了几下。“是狼!”邵德标心里一哆嗦,往后退了一大步,几名战士顺势靠了过来,“班长,我们绕着走吧”。邵德标心里盘算,绕行避开狼群,只能走更远的山谷,天亮前肯定完不成侦察任务;如果就在此地建立侦察阵地,将无法侦获全部目标。“上刺刀!”他定下决心,6把刺刀寒光闪闪,几匹野狼知趣地离开了……

“头狼,孤狼报告,发现‘敌’炮兵阵地,坐标……”清晨6点,第一条情报信息准时传回后方指挥所,连长抑制住内心的激动,点头回复道:“头狼收到,早回狼窝。”

心声

为战而训

■邵德标

“利刃出鞘”,重在快、准、稳、狠。对侦察兵而言,面对敌人,不仅要技能过硬,还要有过人的胆识和超凡的勇气。只有把每一次训练当作实战,才能培养出逢敌亮剑的胆识和向死而生的血性。

华丽转身

烈日雄关,挥师在即。合成四营正在进行战前动员。

数百人整齐划一,队列雄壮。一人队前一立,眉目俊朗,正对着全营官兵。他运臂如风,挥、折、扬、顿,虽无宏乐伴奏,华章自在心中。随着他双臂一沉,五指捏拳,震天的歌声陡然落地,回荡在肃穆的集合场。

四营官兵合唱的正是他们的营歌——《为胜利而飘扬》,当中的指挥者正是歌曲的创作人,上士温喜斌。

“斌”字,一文一武,寓意“文武双全”。

温喜斌学了四年音乐,毕业后到音乐培训机构从业。但他心里始终惦念着一件事。在高中,他靠着政府给予的“寒门学子奖学金”艰难求学,大学时又靠“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资助才完成学业。这份恩情未报,人生怎能平静?

披上军装,大家说他是“带艺从军”,他却说这份技艺本就是党和国家给的,要献给国家。

“音乐能鼓舞人,因为里面有一种精神。”温喜斌从不放过登上舞台的机会,为战友们奉献音乐才华。他领衔一支叫作“无名高地”的乐队,创作脍炙人口的军营热歌,唱奏出军人的壮志情怀。

可就这样当个“文艺兵”,温喜斌并未感到满足。

当兵第五年,赶上了部队换装。一台台崭新的99A坦克戴着大红花缓缓驶来,发动机突突的轰鸣仿佛在温喜斌心中奏起一阵激昂的鼓乐。

征服新装备,才算报国恩。他立志当个出色的装甲兵。可对他来说,学习新装备几乎是从零起步。他挽起袖子,惯于操持乐器的双手一次次沾满油污。第一次接触这个雄伟的“铁家伙”,就被夹伤了手指。连队的老技师对他说:“你是大学生,学艺术的,这种粗活儿不适合你。”

要摘掉“文艺兵”的帽子,完成华丽转身,只能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温喜斌把“舞台”从灯光闪烁的演出场转移到装甲列阵的训练场。他铆在坦克上,一个部件一个部件钻研,日积月累,功夫渐深。

他发现,唯有拼尽全力,才能有所收获。一沓沓新教材,他读得如饥似渴。他四处求教,以上学时勤勉善钻的劲头,积累出厚厚一本“坦克驾驶宝典”。他依靠自己对声音的敏感,研判和记录99A坦克在不同状态下发动机的声响,探索出一套只有他能心里明白的修车路子。

从文艺能人变身技术骨干。短短两年,他褪去一股“文艺范儿”,染上一身“柴油味儿”,收获了过硬的驾驶本领和修理技术,成为连队优秀的装甲技师。

拿起扳手,敲敲拧拧;抡起大锤,紧紧履带;撬杠与螺丝、起子齐上,叮叮当当过后,一辆出了故障的坦克发出健康的轰鸣,在道路上压出明快的声响。在驾驶舱里听过这一连串声音,温喜斌笑逐颜开,这才是最动听的节奏!

心声

重塑自我

■温喜斌

“文武双全”的真正内涵是把个人理想和强军事业紧密结合,我怀着从军报国的理想信念参军入伍,从文艺骨干到连队装甲技师,拼尽全力重塑自我,立志奏响属于我的“强军战歌”。

本期撰稿:刘亚雄 谌  睿  易境均 马振平  陈善锋

版式设计:孙 鑫

图片摄影:陈善锋  陈玮乐张  滔  黄  巧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