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常赴野外驻训的官兵来说,如何防蛇算是野外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驻训地除了大漠戈壁,多是深山密林,加之山区潮湿多雨,正是蛇虫生活的“天堂”。每次驻训,单位都会组织官兵进行防蛇知识学习,卫生队也配发雄黄、驱蛇粉、捕蛇夹。但即便是想方设法地防,偏远的野外环境里,蛇与官兵们仍然是如影随形。久而久之,我们都练就出一身防蛇“神技”,甚至与蛇心照不宣地做起了“朋友”。
去年单位赴某地执行红蓝对抗演练任务,在莽莽密林中,帐篷和演练区域常常有蛇出没。最初,官兵警惕性非常高,看到后就用捕蛇装具将其驱赶,却被当地村民看到后予以制止。村民们认为,蛇是有灵性的动物,一般不会主动伤人,绝不能粗鲁地对待它。为了尊重当地习俗,我们再处置蛇的时候就“温柔”多了。
一天,警卫伪装连战士贺建硕在野战岗亭站岗,两条白眉蝮蛇也“大摇大摆”地爬到岗亭顶端晒起了太阳,还惬意地将尾巴垂到岗亭下。贺建硕叫来战友一起将这俩不速之客“劝退”,但没过多久它们又爬回原处。连长冉振杰告诉大家:“如果蛇在岗亭晒太阳就换成流动哨,离它们远点,其实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我们客随主便。”后来,那岗亭顶竟成了两条蛇的“专属阳台”。
由于当地密林温差大,夜晚常有蛇钻到帐篷里“蹭暖”。一天,通信三连战士魏勇早晨醒来,感觉被子比平时重了一些,睁眼一看,一条近一米长的白条锦蛇正趴在被子上,吓得他立刻将被子掀到了地上。白条锦蛇则不慌不忙地溜回草丛。那段时间,几片宿营区均发生过蛇钻进帐篷“蹭暖”的事,它们或蜷缩在帐篷一角,或爬到帐篷棚顶,还有的喜欢钻进我们的作战靴、迷彩鞋。
下士周文武的一次遭遇就让他对穿鞋有了“心理阴影”。早晨起床后,他刚把脚塞进作战靴,就感觉软绵绵、凉飕飕的,他先是一愣,然后迅速反应过来,赶紧将鞋子扔到一边,只见一条竹叶青幼蛇慢悠悠地从鞋子里爬了出来。
相比北方地区蛇的温和友好,南方地区的蛇则更多一些警惕和敌意。它们不仅数量众多,且以毒蛇居多,但随着处置经验的积累,我们的防蛇技能也逐渐炉火纯青。
今年五月,我们旅赴深山开展合成演练,一次夜间部署地域转换结束后,通信营上士付文立疲惫地在猛士车上睡着了。迷迷糊糊中,他感到脖子上有凉凉的东西在爬,有过多次遇蛇经历的他立刻警觉起来,靠感觉判明蛇的位置后,一把稳稳抓住并麻利地把蛇甩到地上。随后,他打开手电筒,迅速从车后备厢拿出捕蛇夹将其抓进编织袋中。第二天天亮后,把这条蝰蛇放归密林。
隐藏在密林中的发射场坪是蛇出没几率最高的地方。每次火力突击演练前,警戒号手都会在启封阵地的时候用棍子敲打阵地周边将蛇驱赶。但演练时仍会有蛇前来“观战”,我们也渐渐习惯。而这些不请自来的“军事迷”似乎也很遵守规则,演练过程中,它们只远观,不近扰。
驻训期间,蛇几乎“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简易野战厕所方便时,经常能发现蛇吐着信子悠闲地经过;宿营区转场拆卸帐篷,也常能在地布下、棚顶上发现蛇的身影。我们从最初视蛇为不速来客,引发一阵惊慌,到现在已处变不惊、平静对待。多年的驻训经历让我们发现,遇到蛇后只要人不主动攻击,它们通常不会主动伤人。
如今在驻训演练中,部队驱车行进沿途,若发现路面上有蛇经过,我们都会停车让行,避免轧伤它们。转换部署地域、例行巡山巡线,也会先用棍子轻轻敲打探路,以示“借地造访”。马上,我们将开拔赴某密林执行任务,又要与蛇互为“友邻”了,不知这次又会发生怎样的新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