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直击】“加油,加油……”训练场上叫喊声此起彼伏,在军体教员和医生的伴随保障下,某信息通信旅正在进行3公里考核。忽然卫生队军医王宁发现战士小吴跑步姿势有些奇怪,豆大的汗珠不断地从他额头滑落。“医生,我膝盖疼。”小吴跑完之后一瘸一拐地走向王宁。送往医院检查后,小吴被诊断为半月板损伤。
【细节课】该旅作训科参谋齐红峥告诉笔者,对官兵来说,防治训练伤已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有效防治训练伤需从平时每个细节做起。
提高训练成绩,盲目加量不可取。齐红峥告诉笔者,去年新兵刚下连时体能水平较差,但下连后和老兵训练量相同,有些战友为提升体能成绩还自己加练,结果导致伤病频发。“我们后面了解到,战士小吴就是这样的情况,因为一直是单位的‘体能困难户’,心里十分着急,为了达标,跟着几个训练尖子一起加练,结果这次就出现了问题。”其实过度追求训练量反而会适得其反,有的战士对自身身体状况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盲目加量更容易受伤。
出现训练伤后要及时处理。考核结束后,军医王宁借小吴的例子告诫大家,伤后要第一时间进行处置,否则无形中会增长伤病恢复周期。齐红峥告诉笔者,“前段时间,我们特意邀请原国家男篮训练师张乾走进连队,为官兵带来一堂预防训练伤防护课。张教练告诉大家,受伤后的及时处置在恢复过程中非常重要,直接决定肌体恢复的时长和状态。”
防治训练伤,训练计划要科学。齐红峥拿着单位制订的训练周表介绍道:“我们制订的新计划周表每周都针对一个大课目进行训练,每天的训练项目不重复,并且还针对性地进行热身训练和恢复训练。我们在日常饮食中也提供了建议。科学的训练计划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伤病带来的影响……”
此外,训练中还要注意其他细节。训练前要重视热身运动,训练前的活动可以让官兵在正式训练时动作更流畅顺滑,更好更快地进入运动状态;平时的训练中动作要做到位;在高风险的训练课目中做好辅助保护措施;训练后及时进行肌肉韧带的拉伸和整体的放松恢复,这些都能有效预防训练伤。
齐红峥告诉大家,为了科学防治训练伤,该旅邀请专业医师、教练员同基层主官进行座谈,组成科学训练指导小组,对各连队的训练数据进行收集整合并分析,为每一名官兵建立军体训练成长档案,使官兵能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认清自己的体能弱项及身体基本情况,并对“体能困难户”进行分组帮带训练,在保证官兵每日训练效果的同时,通过科学训练规避伤病的发生。
“现在体能训练康复师也走进训练场,针对不同体能需求的分组人员进行训练指导,我们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盲目训练了,大家都知道要科学训练,身体才健康。”班长吴博笑呵呵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