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专题策划⑤:生态文明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福建长汀军民合力建设生态——

将致富新曲谱在万亩荒山


■本报记者 赖文湧 特约记者 赵 欣

有“红色小上海”美誉的福建省长汀县,是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过去,因水土流失严重,长期红壤裸露,被称作“火焰山”。1985年,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接近全县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土地板结严重,树苗种下去,浇点水瞬间就没了,土里留不住水分。”回忆起30多年前的情景,河田镇民兵营长陈长宁感慨万千。“人均八分田,山上没资源,养猪为过年,母鸡下蛋换油盐”,这句口口相传的顺口溜,成为群众生活窘况的写照。

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筚路蓝缕再到改革开放之后的艰难掘进,长汀军民对“穷山恶水”的抗争就没有停止过。本世纪初,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被列为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军地各级各部门人、财、物空前投入,揭开了大规模治山治水和开展生态建设的历史新篇章。

然而,破坏容易建设难,在水土流失区植树更是困难重重。山势陡峭,大家就相互搀扶着走;运输不便,大家就肩扛手提。浇一次水不行,就两次、三次、四次,种一年不成活,就两年、三年、四年……如今,青山绿水成为长汀最具影响力的独特品牌,生态优势成为激活长汀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绿了山头,暖了心头。”忆起往事,当地很多群众感慨万千。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这个著名的“火焰山”已成为生态美、百姓富、产业优的生态家园。一组数字,可以看出长汀县生态的惊人“逆袭”——与1985年比,长汀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近11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不足40%提高到79.8%。

从向山林进军,到大种大养,到林下养鸡、种草药,再到今天火爆的休闲生态游……数十年来,驻地官兵见证并推动了长汀的绿色之变。很多人至今记得:每次植树造林,子弟兵三五人一组,党员突击队身先士卒,号子声、呐喊声一阵接一阵,荒山上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靠山吃山,如今群众‘吃’的是山里的生态。”第73集团军某旅一位领导对记者说,近年来,长汀林业产业从单一的竹山、果树,向多元化种植和森林观光旅游等林下经济转型。仅去年,长汀林下经济经营面积就达170万亩,参与农户21463户,实现产值27.25亿元。同时,该县接待乡村游客208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6.5亿元。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