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因为八十四年前那场战斗,世人记住了“泸定桥”这个地名;但时至今日,我们仍不知道战斗中大部分官兵的姓名——

夺桥勇士,你们是谁


■本报记者 郭丰宽 通讯员 雷国勇

站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门前,就会看到大道两旁的22根花岗岩石柱,分别代表着22名夺桥勇士。然而走近看,却只能在5根石柱上找到勇士的姓名,他们分别是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和刘梓华,其中2根石柱的顶端塑有头像。“其他勇士叫什么?长什么模样?是否还健在?”

“自上世纪70年代起,县里就开始收集整理22名勇士的资料。但直到今天,另外17名同志的信息仍不可考。”泸定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袁帅告诉记者,此前负责收集22名勇士资料工作的是泸定县委机关原党总支部书记王永模。他前几年突发脑溢血,许多工作还没来得及交接,便已重病在床,因此他们只能从他留下的日记中去寻找线索。

翻开这本日记,一段跨越44年的“寻找英雄之旅”铺开在记者眼前。

1975年8月,王永模等人在赴江西革命烈士纪念馆走访时,意外发现了刘梓华烈士的档案,他的生平介绍中写着:“刘梓华同志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雄之一。”于是,他立即去找纪念馆的负责同志,对方回复:“这些材料是由河北省廊坊军分区提供的。”

经过函调,王永模收到了廊坊军分区的回复,证实刘梓华同志就是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之一。

在王永模的日记本里,至今保留着刘梓华烈士《军人登记表》的抄录件。“受过何种奖励:系长征渡过乌江和大渡河十七、十八勇士之一……”

“为何登记表中写的是‘十八勇士’?难道此前的战斗记载有误?”为了弄清原委,王永模赶赴北京,向战斗时曾担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当面求证。“因为战斗中有4名战士受伤坠入河里牺牲了。”杨成武告诉王永模,战斗结束后,幸存的18名官兵被授予“飞夺泸定桥勇士”荣誉称号。

“那么您是否还记得他们的姓名?”王永模追问。“由于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22名勇士的姓名没有来得及全部记下来。不过我似乎记得有一个在贵州入伍的小战士,只有十六七岁,战友们都管他叫‘云贵川’。在夺桥战斗中,他和廖大珠一起冲锋在前。后来,打腊子口他还立了一功。”杨成武回答。

后来,王永模受泸定县委委派,于1986年再次进京,拜访战斗时曾担任红四团党总支书记的罗华生将军。

“有几个名字我记忆深刻,二连连长廖大珠,二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友林,以及临时抽调支援的三连支部书记刘金山。因为他们都是党员干部,布置任务时,他们都当即提出要加入突击队。”罗华生回忆说。

不久后,这4名党员的资料相继被找到,证实他们确为当年飞夺泸定桥的勇士。

随后,王永模几乎跑遍了整个中国,先后收集到云贵川、赵长发、杨田铭、魏小三、刘大贵、王洪山、李富仁7名曾参加过飞夺泸定桥战斗的官兵姓名和部分资料。然而由于缺少佐证材料,他们是否为当年的夺桥勇士,尚待最终确认。因此,这7名勇士的名字还暂未被刻在花岗岩石柱上。

“寻找夺桥勇士的工作,不会停止。”采访中,泸定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罗楚凯向记者提出请求,希望通过媒体向广大读者征集夺桥勇士的线索。“飞夺泸定桥的勇士,泸定人民惦念着你们!”罗楚凯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