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军工世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军工专家揭开导弹飞行神秘面纱——

你见过“老鹰捉小鸡”吗


■何博帅 王 旭 屈凯明

站在今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的讲台上,来自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的导弹设计师王丹妮带来了题为“老鹰捉小鸡”的精彩演讲,她用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语言,为观众揭开了导弹飞行的神秘面纱。

把大象装进冰箱需要三步,那么导弹这只“老鹰”想要捉住“小鸡”又需要几步呢?按照王丹妮所言,同样是三步。

第一步 瞄 准

为了快速精准地捉住“小鸡”,导弹必须有一双能精确瞄准的“慧眼”,而这双“慧眼”就是导弹的导引头。

在种类繁多的导引头里,有一款像红外热像仪一样的红外导引头,它可以不分白天黑夜寻觅“猎物”,凡是能产生热量的物体,都躲不过这双红外眼。同时,导引头里的关键设备还能根据“小鸡”的位置,调节“眼球”转动,确保导弹可以随时锁定“小鸡”。

第二步 决 策

“老鹰”在看到“小鸡”后,决定从哪个方向袭击完成捕获,靠的是“大脑决策”;导弹命中目标,也需要“大脑决策”,而导弹的“大脑”便是弹载计算机。

在捕捉“小鸡”时,弹载计算机会根据导弹的种类和打击目标的差异,规划出不同的“狩猎”方法。例如,一直盯着“小鸡”,一路追击,这叫作“追踪导引法”;先预判“小鸡”的位置再去堵它的方法,就叫作“轨迹预报导引法”。

第三步 飞 行

经过“大脑决策”后,最后一步便是精准抓捕“小鸡”。

在飞行中,“老鹰”会通过“尾巴”和“翅膀”的配合来调整方向,确保路线正确。而导弹的飞行是靠助推发动机和安装在上面的弹翼和尾翼来调整方向。另外,导弹在天上飞行,设计人员要了解导弹和空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就是常说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导弹御风高飞,精准抓捕“小鸡”,靠的就是设计人员对于空气动力的把控和对弹翼、尾翼摆动的精准控制。

通过“瞄准、决策、飞行”这三步,“小鸡”几乎难逃被捕捉的命运。然而,“老鹰”的目标未必都是“小鸡”,有可能是“小鸟”或者是另一只“老鹰”。

战场上,导弹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可能是常见的轰炸机、战斗机,还有可能存在“导弹打导弹”的情况,比如美国的爱国者-3反导系统就是针对高度在40公里以下的弹道导弹进行拦截。

一次精彩的演讲,引得观众阵阵掌声。平常,王丹妮是一名导弹设计师;讲台上,她是一位科普工作者。告别连篇累牍的数据、堆积成山的图纸,王丹妮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评委和观众们打开了军工领域的神秘大门。

王丹妮说:“作为一名军工人,不仅要搞好科研创新,还要在科普创新上下功夫。讲好军工人的故事,让大家了解武器、关注军工,才能激励更多有志青年热爱军工,积极投身祖国的国防事业。”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