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军人修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男儿何不带吴钩,从军报国志可酬


■董家刚

又是一年征兵季。笔者所在的河北省涞水县曾是平西抗日革命根据地的腹地,聂荣臻、姚依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人口总数34万,今年符合征兵条件人员2375名,其中应征报名者737人,比例之高令人惊叹。很多人讲,革命战争时期“家家送儿去当兵”的情景又重现了。

缤纷世界里,青春本有无数种可能和选择。膝前灯下,可以在父母身旁享受亲情呵护;大学校园,可以捧着书本穿梭于林荫小道;浪漫假日,或许还有一段感情偶遇……可选择穿上军装,就意味着要跳出这种个人的小天地,抛却情感世界的小悲欢、小确幸,从此让青春与国家安危紧紧相连。面对祖国召唤,应征青年们携笔从戎的选择令人赞许,自信从容的心态令人欣慰。有人说,现在年轻人长期坐享盛世的繁荣安逸,生活中崇尚“佛系”、崇拜“小鲜肉”,缺乏男子汉血性者大有人在。但从当前适龄青年踊跃应征参军的现象中,我们又看到了年轻人“虎视何雄哉”的气概,“视死忽如归”的洒脱,“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血性呐喊,令人心怀激荡。

青春守护岁月静好。古往今来,凡是为国家和民族建功立业的军人,都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无不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每个人都希望人生价值最大程度实现,但如何实现、在哪里最大程度实现?答案不同,反映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同。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样唱道:“故乡,终生难忘的地方,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我愿驻守在风雪的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曾经感召几代人的口号。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定不是最舒适、最安逸的地方,是需要牺牲奉献的地方。“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快节奏、高强度、严要求是军旅生活的常态,苦和累几乎成为军人的标配。军人这个称呼之所以神圣,正是由牺牲奉献所成就的,穿上军装就意味着与艰难相伴、与艰苦同行。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矢志报国的优秀人才充实其中。海军第一位女实习舰长韦慧晓,为了心中梦想申请当航空母舰舰员、在战风斗浪中历练成长的价值选择,从名校博士、名企精英到实习舰长的华丽转身,引发数百万网友点赞。“八一勋章”获得者王忠心,当兵30多年始终立足本职岗位苦练本领,操作过多种型号导弹,精通本专业所有号位,4次获得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退休后被军事院校聘为客座教授。事实证明,在强军实践中挥洒汗水,不懈拼搏,就能站上放飞梦想的跑道,向着人生最高点起航,迎接人生新的高光时刻。

走进军营,将不服输的青春装进年轻的胸膛,注定会改变“萌萌哒”的样子,远离自私、娇气和懦弱;注定会让青春被赋予新的底色,立起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好样子。笔者调查发现,在很多年轻人眼中,参军入伍已不是谋出路的途径,而是自我历练、自我塑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报国梦想。

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称为“三不朽”,视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世易时移,今天的我们将什么奉为人生的“不朽”,才能呈现新时代的精神疆域、不负先贤曾经抵达的精神高度?那就是心怀家国、爱国奉献。我想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当时只有70多户、400多人的涞水县山南村,就有94名青壮年参加八路军,其中22人将生命永远留在了战场上。我想到了92年来,人民军队历经炮火硝烟,一路披荆斩棘,打败日本侵略者,战胜国民党反动派,跨过鸭绿江打出国威军威,蹲守猫耳洞戍卫边疆,在大漠远洋布下练兵场,在维和护航中写下壮丽诗篇……峥嵘岁月见证了军人的担当。正是无数军人的流血牺牲,铸就了今天中国梦的基座,铺就了民族精神最为亮丽的底色。军人所做出的牺牲奉献,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军人正日益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各地涌现的参军热潮,就是“呼吸英雄们的气息”,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的有力证明。无数有志青年用奉献写就忠诚,用热血铸就荣光,一步步攀向精神高地。

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军旅的每一次历练都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新时代的青年当铭记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能好,今天吃的苦、受的累,最终会变成内心的光,照亮通往美好人生的路。当回首往事时,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没有因患得患失而停下前行的脚步、虚度青春年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逐梦征程中,有我们留下的闪光足迹。

(作者单位:河北省涞水县人民武装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