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人家庭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兵迷”大伯


■程晓民

说大伯是个“兵迷”一点儿也不夸张。大伯只当过3年义务兵,脱下军装已近40年,但生活中仍然处处有兵味。

退伍后,大伯一直在家务农。有意思的是,他把自家所有的田地都按照部队的习惯编成了班组。时间久了,乡亲们也都接受了大伯的习惯。每当大伯下地干活儿,乡亲们总会问一句:“今天是要去哪个部队啊?”

到了地里,大伯一般会把整片庄稼扫视一遍,对庄稼的长势进行“检阅”。在大伯眼里,田里的每株庄稼都是一名战士,他不允许任何一名战士无精打采、毫无斗志。庄稼的行距、株距也不能有任何歪斜。在大伯的精心打理下,每一块田地里的庄稼像阅兵时的士兵,横竖都很整齐。

在大伯心中,哪一块田地能得“流动红旗”,哪一棵庄稼会得“嘉奖”,都清清楚楚。秋季,大伯会到收获最丰盛的田地里喝点小酒,说是给大比武获胜的“单位”庆功。村里干部常在大会上说,如果每一名村民都能像大伯这样精心侍弄庄稼,收成上不去才怪。

生活中,大伯依旧保持着兵的习惯。他从部队带回来的军被、军装、水杯、水壶……一样也没有丢失损坏。大伯每天早上6点20分准时起床,然后把黄里透白的军被铺平、对折、叠好,加上平整的白褥单,俨然就是一个士兵的内务标准。整理好内务,他就开始围着村子跑步,自称“出早操”。

按理说,大伯的身体应该很好,但还是没躲过病魔的侵扰。大伯离世前的半年里,饭量有些减少,“出操”的次数不如以前。我父亲几次要带着大伯去医院检查身体,他都不同意。他说:“我是一名老兵,身体倍儿棒,不用检查,没毛病!”

在最后的日子里,大伯总是拿出当年穿军装的照片不停地看。去年12月初,大伯出了最后一次早操,去地里看了看,还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他离开的时候,一身军装,头戴军帽,肩背挎包、水壶,就像一名老兵出征。

大伯离开后,我家收到一份来自县民政局的信函,里面有一张大伯向某退伍兵就业培训基金会捐款5万元的收据。看着一件件遗物,我对大伯充满了敬意。

回忆起我小时候,大伯会经常给我讲述一些他曾经在部队的故事。他说,战友们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当他们脱下军装,去到不同的岗位,依旧是最可爱的人。去年探亲休假,我整理家中存放的旧相册,看见了大伯的军装照,眼睛不禁湿润。照片里的大伯仿佛在向我无声地倾诉着一名老兵对军营的热爱。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