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人家庭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红军长征住我家


■文静琦

红军长征时住我家的故事,为文家后辈们埋下了当兵的种子。我们全家五代人有15人参军,深厚的红军情结始终没变。爷爷去世前对我们说,咱家当兵报国这个传统要一直延续下去。这是家训,更是我家一代代人要坚守的初心。

我的老家在广西桂林市东山瑶族乡斜水村,那里山清水秀,汉瑶杂居,民风淳朴。在这个小山村里,有一处简陋的黑瓦木屋。斑驳的土坯墙面经受了多年的风雨侵蚀,黢黑的木桩见证了时间的沧桑,阳光能从参差的瓦缝间隙照射进来……特别是遇上蒙蒙细雨,幼时的我会在院子里撑起小雨伞,踩着地上的水坑溅起一串水花。想到城里舒适的高楼,我曾问爷爷文在昌,家里的老宅为什么不能盖得像城里的房子那样?这时,爷爷骄傲地说:“咱家老宅不简单,还住过红军哩!”也正因如此,家人对老宅只是进行简单的翻修,保留了当年红军驻扎时老宅的原貌,当地人称我家老宅为“文家大堂屋”。

今年“八一”前夕,我又回到老宅,看到了穿着一身老式军装的大伯文兆光。他在堂屋里放着一个火盆,上面吊着一口大锅,烧着水。看到我回来,大伯招呼我赶紧帮忙。当我把劈好的柴火塞到锅底时,透过燃起的火光,我想起了小时候类似的场景,还有爷爷在世时讲的红军长征住我家的故事。

1934年夏,湘赣苏区反“围剿”失利,苏区日益缩小,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红六军团胜利突破重围,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后来,红六军团主力部队绕道清水关,进入广西灌阳,就曾路过斜水村。

“红军进入斜水村,指挥部选择住在咱家,你知道为什么吗?”当时,爷爷的神情十分自豪,“那是因为你的堂太爷爷文庄。”堂太爷爷在当时的国立中山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受中共湘桂边区特委派遣,前往湖南省祁阳县开展发动群众、组织武装起义等工作,1927年被敌人杀害,慷慨就义。

一路奔波的红军进驻斜水村后,在供给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还给村民送米送粮。他们也大力宣讲共产党保护少数民族利益的政策。在这样的深入接触中,红军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堂太奶奶唐七妹看到红军指战员,主动把他们邀请进我家宽敞的“文家大堂屋”,就像见到亲人一样高兴。起初,红军不想打扰我家,但当堂太奶奶讲了文庄的事情后,他们才来到我家。这样家里热闹起来了,妇女们给红军烧水做饭、缝补衣裳,青壮年则杀猪宰羊、下塘抓鱼慰问红军战士,孩子们到村口站岗放哨。堂太奶奶还找来当地的瑶医给受伤的战士治病。夜深了,红军战士没有进屋休息,而是在堂屋偎着火盆睡觉。堂太奶奶深深感觉到,红军才真正是人民的队伍。

我记得爷爷唱过一首民歌:“扛起刀枪当红军,眼也亮来心也明;穷人是我亲兄弟,富豪是我对头人。反动官兵真可恶,专帮土豪搞剥削……有了红军帮一把,当家做主有良田。”爷爷说,这首歌是跟我的堂太奶奶学的。

白天,红军指战员在村子里写上了“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 “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等标语。他们不拿群众一分一毫,特别有礼貌。临时休整时,他们帮着村民们收拾院落。很多人晚上睡在村民的房檐下,向村民借门板时都会做好记号,用完后将门板一一归还装好。红军的言行,村民看在眼里,铭记于心。没过多久,红军就离开了。他们渡过灌江,突破湘江封锁线,顺利进入湘西。

临行前,红军指战员们打土豪分田地,让很多贫苦的村民吃上了饱饭。他们离开时,斜水村的村民很不舍。后来,老家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天雷炸响震得宽,红军下了井冈山,穿州过府打白匪,巧计飞越清水关,禾穗成了背弓驼,百姓田中收糯禾……”这就是根据当年红军巧过清水关的故事改编而来的。

又过了两个多月,中央红军先后突破敌人设置的三道封锁线后也进入广西灌阳。那时,他们的足迹遍及灌阳县的文市、水车、新圩、灌阳、西山五个乡镇的400多个村屯,其中就有斜水村。

那一阵子,敌人利用湘江部署了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在湘江上游的兴安、灌阳、全州境域与敌人浴血奋战数个昼夜,艰难地渡过了湘江。

红军离开了,但革命的火种留了下来。当年红军走后,敌人曾下令毁掉了村子里红军写下的全部标语,但村民们心里还是想念红军。堂太奶奶1976年去世前,始终念念不忘的还是当年红军长征时住在我家的故事。

红军长征时住过我家的历史,为文家后辈们埋下了当兵的种子。我们全家五代人共有15人参军,深厚的红军情结始终没有变过。

如今再次回到“文家大堂屋”,我还是会缅怀那一段逝去的时光:爷爷坐在一张小凳子上,抽着烟,喝着茶,抬头往天井外看;我与年龄相仿的表弟同坐在长椅上,隔着暖意融融的火光,等爷爷讲当年红军的故事。爷爷曾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送到部队,在去世前他还对我们说,咱家当兵报国这个传统要一直延续下去。这是家训,更是我家一代代人要坚守的初心。

题图制作:孙 鑫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