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了车和牛,不丢梭鱼头。”这句形容梭鱼肉质鲜嫩、美味可口的话,用来形容法国对待“梭鱼”潜艇项目的态度,倒也生动形象。
今年7月,法国海军“梭鱼”潜艇项目终于成果初显——“絮弗伦”级核潜艇首艇“絮弗伦”号在瑟堡造船厂举行下水仪式。
作为该国第二代攻击核潜艇项目,“絮弗伦”级核潜艇的研发工作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展开。2007年,首艇“絮弗伦”号在瑟堡造船厂开工,距今已过去了12年。“絮弗伦”号核潜艇也由此成为这个造船厂所建造的工期最长的潜艇。
实际上,“絮弗伦”号核潜艇本应在2017年加入法国海军战斗序列,后续5艘同级潜艇的建造速度原来为每24个月一艘。
正所谓好事多磨。2008年9月,由于财政方面的原因,法国政府决定将“絮弗伦”级核潜艇的平均交舰速度下调为约每30个月一艘,“絮弗伦”号的服役时间随之延迟到2018年。
但是,最终“絮弗伦”号服役时间延迟至今年7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由法国奥娅诺集团(原法国原子能委员会隶下的“阿海珐”集团)研制生产的新型核反应堆未能及时到位。
对此,“阿海珐”集团也大叫“委屈”。2013年,美国非法囚禁法国“阿尔斯通”集团副总裁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胁迫该集团将其核心业务剥离、转让给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导致“阿尔斯通”集团大量裁员、蒙受巨额损失。据称,这一变动也殃及“阿海珐”集团,因为他们一直在核反应堆研制生产领域与“阿尔斯通”集团保持着密切合作,这成为导致“絮弗伦”号所需核反应堆研制工作延宕的主要原因之一。
财政上的困难和来自外界的影响并没有让法国放弃这一项目。恰恰相反,法国开始集中力量办这件大事,最终使首条“梭鱼”孵化入水。
入水的“絮弗伦”号核潜艇融合了鲸鱼型和水滴型两种设计,全长99米,潜航排水量约5300吨,几乎是此前“红宝石”级的两倍。
它最大的特点是经济实用。所装备的核反应堆沿用了“戴高乐”号航空母舰上所安装的K-15压水堆并有所改进,虽然每十年要换一次燃料,但它可以使用低浓缩铀燃料,体积上也更加小巧。
动力系统上,它采用和以前的“红宝石”级核潜艇相同的核能-电力推进系统,改进带动大轴方式,使推进功率有所提升。它还配备有两个柴油机,作为备用动力。
在大量沿用已有成熟技术基础上,它也采用了很多新技术。比如,首次采用“X”形尾舵设计,提高潜艇的灵活性和在浅海区的操控性。在舰体上方围壳后部设计舱口,用于对接并搭载两种水下无人自航载具,使其可用于执行多样化任务。
它所配备的武器装备颇具威力,装备有四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能够发射反舰导弹、对陆打击的“海军巡航导弹”以及最新研制出的电力推进重型鱼雷。
“絮弗伦”号还配备了功能强大的光电侦搜一体化桅杆,可昼夜对水面目标进行搜索、追踪与标定。加上配备的数种阵列声呐,其信息感知能力有所增强。
从纵向上看,该型核潜艇与之前的“红宝石”级核潜艇相比,综合能力有明显提升;从横向上相比,它与俄罗斯等军事强国动辄近万吨的攻击型核潜艇相比,差距仍很明显。
但是,综合考虑近海和远洋作战需求,以及其所拥有的反潜、反舰、对陆特战等各种能力,“絮弗伦”级核潜艇也算是物有所值。
图为入水前的“絮弗伦”号核潜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