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92年来,人民军队在武装斗争中诞生、在浴血奋战中成长、在强敌重压下百炼成钢。从“黄洋界上炮声隆”到“四渡赤水出奇兵”,从平型关大捷到千里跃进大别山,从血战长津湖歼灭美军一个团到三军协同攻占一江山岛……我军始终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以相对落后的技术装备和匮乏的物质保障迎战强大的对手,却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用胜利改变历史的进程,创造出以劣势力量战胜优势力量的战争奇迹,成长为世界军事舞台上的强军劲旅。在人类社会快速步入智能化时代、战争形态发生急剧变化的今天,回望人民军队的战斗历程,有助于我们洞悉这支军队在战火中锻造的独有特质、解析打赢未来战争的制胜密码。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战无不胜的根本
听党指挥是人民军队的命脉所在,是我军自诞生以来毫不动摇始终坚持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更是我军战胜强大敌人和艰难险阻的力量根本。一个人的脊梁,不是骨头,而是精神;一支军队的脊梁,不是武器,而是军魂。人民军队能打败一个个强敌,首先是赢在政治上。
从“三湾改编”创造性地把“支部建在连上”,到古田会议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制度正式定型,红军正是在这个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上坚定不移,才能够历经艰险而不溃散。1928年7月,改编后的红三营在夜行军中遭遇袭击,部队被打散,负责收容工作的罗荣桓焦急万分,待天明后清查人数才发现,只丢了一个担架兵。9月26日,部队返回井冈山,罗荣桓发现当初失散的那位担架兵早已返回。他感慨万千:这次远征,行程数百里,打了十几仗,却没有一个开小差的,成为拖不垮、打不烂的红色铁军,都是“三湾改编”改出的好气象。
危急时刻,人民军队始终是党的钢铁长城。五昼夜湘江血战,是红军自创建以来受损最重、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激战中各师各团的建制被打乱,战士跟着干部冲,群众跟着党员走,与敌人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杀出一条血路。红34师作为整个中央红军的后卫,在掩护党中央和中革军委顺利过江后,遭敌重兵包围,被阻于湘江以东。师长陈树湘以下六千闽西子弟战死沙场。战斗如此残酷、牺牲如此巨大,而红军没有被压垮击溃,凭的就是“保护党中央”这个铁的意志。
跟着党就是方向,跟着党就是胜利。长征途中,每天天上几十架飞机盘旋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各路红军历经百余次大小战役战斗,击溃歼灭敌军数百个团,人数由出征时的30万骤减为4万余,却最终能够实现战略大转移,创造出人类战争史的奇迹,其根本原因在于,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毛泽东深刻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才能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在九死一生的历程里愈挫愈勇,在血色征途中越战越强,成为永不变色的百胜雄师。
正确的军事战略指导是我军战无不胜的关键
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流血的政治,是国家与国家间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科技等因素的综合较量,从宏观上全局上把握战争的发展趋势,抓住军事活动的主要矛盾,才能做出正确的战略指导。在中国革命战争和巩固国防的历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在历史的关键时期,每每做出高瞻远瞩的正确战略决策,在政治的高度上为中国革命战争和军事斗争指明了胜利的方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亡国论”“速胜论”一时甚嚣尘上。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奋笔疾书,写出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基本趋势和前途,对造成这种局面的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在敌强国我弱国,敌小国我大国,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情况下,中国抗战必定要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的三个阶段,在理论上清晰阐述了“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的科学论断。
在持久胜敌的战略指引下,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在敌人的薄弱地带开辟建立广阔的根据地,作为持久抗战的战略堡垒和依托。坚持“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方针,通过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攻坚战的巧妙运用,将一场大规模战役细化为一系列小规模作战行动。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的:“不要以为少打大仗,一时显得不像民族英雄,降低了资格,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游击战争没有正规战争那样迅速的成效和显赫的名声,但是‘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抗战胜利之时,我军先后开辟出华北、华中、华南、东北四大敌后战场,总计作战12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万余人,收复国土100余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总计约1亿,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是我军战无不胜的关键。中国革命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也表明,兵力弱、装备劣的我军不仅英勇抗击了兵力强、装备优的敌军,而且在战争中发展和壮大了自己的力量,逐步转变了战场上的敌我力量对比,最终赢得了胜利。
坚持和实行人民战争是我军战无不胜的法宝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人民群众是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强后盾,是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历史证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事斗争所取得的辉煌胜利,都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朱德向史沫特莱讲述人民军队的战术时说:“国民党军队完全采用经常看到的日本军事战术,永远以一路纵队前进,前有前卫,旁有侧翼。除了这些,他们就什么都不懂了。可是我们分成了小股的快速部队,进入他们的后卫和侧翼,把他们切成几片。这种战术并没有什么秘密,任何人都可以学会,军阀们后来也想用来对付我们。他们却失败了,因为游击战术不但需要熟知战斗地区的地形,还要有老百姓的支持。人们都痛恨国民党军人,暗地里侦察他们的行动,伏击他们的小股部队和散兵,并且俘虏他们的运输队。这种情况后来发展到敌军只要看到远处有一个赤脚农民望着他们,就不敢向前移动。”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是千万个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人民群众,所以毛泽东说:“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解放战争期间,110万农民群众加入人民军队。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支前群众达到886万人,大小车辆141万辆,担架36万余副。黑山阻击战,400多民工牺牲在战场上;临汾战役,10万副门板送到战场,一时间临汾百姓“夜不闭户”;渡江战役,第三野战军短短一个月时间筹集1428艘大小渡船,苏北19000余名船工奋勇支前,人人“争做渡江第一船”。历史一再证明,我军之所以从胜利走向胜利,就在于有人民这个靠山,就在于人民战争这个重要法宝,依靠人民则一切困难都能克服,任何强敌都能战胜。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我军战无不胜的精髓
我军历来强调灵活机动、自主作战,从游击战、运动战到阵地战、攻坚战,从“敌进我退”到“把敌人挤出去”,从“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到“千里跃进大别山”,我军始终秉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略战术,并根据战争发展的不同阶段,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在动态中寻求胜机、创造胜势、谋求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时,中央军委曾计划先防御再反攻,随后根据战场实际和美军分兵冒进的情况,果断改变原定计划,实行运动战,发挥我军擅长近战、夜战的特长,以夜间攻击、迂回穿插的战法,连续发起五次进攻战役,从鸭绿江边一直打到汉城。当初那个扬言中国军队参战就将遭受战史上最大屠杀的麦克阿瑟,在短短一个多月后却惊呼,中国军队有可能把在朝美军歼灭。其后,面对美军技术装备的绝对优势,我军在深刻总结前五次战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辩证考察敌我优劣,提出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实行了由运动战向阵地战的战略转变,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在与强敌对峙期间,志愿军以坑道防御体系为守,以“零敲牛皮糖”的战法为攻,积小胜为大胜,最终迫使世界头号强国妥协停战。美军畏惧的不是中国军队的武器,而是“不按规矩出牌”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毛泽东特别强调,共产党打仗,没有什么老样。纵观人民军队的战争史,不畏强敌、以我为主,总是能够在强敌之弱、我方之长上找出胜利之光,在全局的劣势中形成局部的优势,积极主动地打击敌人,相机夺取最终胜利。
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是我军战无不胜的基础
战争年代,我军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我军具有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人民军队正是凭着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和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为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战争史诗。
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是在血与火的战争考验中培育出来的。我军的十大军事原则之一,就是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济南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前夕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城市攻坚战,一举歼灭国民党守军10万余人,彻底粉碎国民党的“点线防御计划”,就此拉开战略决战的序幕。在济南战役中,我军官兵发扬一往无前、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在8天8夜的连续战斗中,没有一刻停止进攻的脚步。特别是在最后一天内城进攻作战时,部队已连续战斗七昼夜,官兵极度疲惫,生理和心理都已达到极限,就连守城敌军也断定,我军至少需要休整3到4天才能发起总攻。为了不给敌人巩固城防的时间,在“前进!前进!再前进!”的战斗口号中,全体指战员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发起总攻,前仆后继、勇猛向前,大军所至有如排山倒海,使敌毫无喘息之机。济南战役胜利的关键在于我军官兵的顽强意志和战斗作风,在敌我双方都极度疲惫的最后时刻,谁的意志更坚定、作风更顽强,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人民军队的战争实践反复证明,我军之所以能够英勇善战、以劣势装备战胜了国内外拥有优势装备的强大敌人,靠的是政治建军的特有优势,靠的是战略指导的高瞻远瞩,靠的是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靠的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靠的是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