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班里就剩小王和小李不是标兵了。这周连队评选标兵把他俩报上去,这样咱们班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标兵班’啦!”几天后,确如班长所料,小王和小李被评为“内务标兵”。
这是前不久发生在东部战区陆军某旅的一件事。一个建制班,人人是标兵。乍一听,让人钦佩;细思量,令人生疑。
果不其然,那天旅里组织突击检查,小李因内务不达标,受到通报批评。“刚评上标兵就掉链子……”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其实,我有自知之明,不够标兵标准。可班长非要推荐,还说人人争当标兵,千万别当逃兵。尽管自己很努力,但‘赶鸭子上架’难免出丑、露怯。”挨批后的小李既尴尬又委屈。
该旅调整组建后,为了激发官兵干事创业、岗位建功热情,广泛开展评比竞赛活动。但久而久之,一些营连甚至每周都会组织各类标兵评比,光是表彰名目就多达几十项,评着评着,优秀的官兵不够用了,只能轮流坐庄、拼凑人头。
“决不能在各类评比表彰中降标准、掺水分、搞平衡!”此事传到机关,旅领导马上叫停了这种“走样”的标兵评选。他们迅速组织修改完善《关于规范评比表彰活动的实施细则》,明确提出,旅每年集中组织一次评比表彰,各营连压缩平时评比表彰次数,结合大项任务、重大活动适时组织,并报机关审核备案。同时规定,严格标准条件、评选程序和评比质量,确保评选出来的标兵立得住、过得硬。
看着新出台的细则,小李暗暗叫好,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争取年底进入标兵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