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号一响,士气高涨。
“33年后,军号被重新征召入伍!”自去年10月1日全军恢复播放作息类号以来,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东海之滨到大漠高原,嘹亮的军号带着历史的记忆穿越而来,重新响彻座座军营。这是光荣传统的回归、红色基因的回归、军队血性的回归,灼热了军人身上奔涌着的强军热血,增强了民众的国防意识和安全感。
今年8月1日起,我军施行新的司号制度。这是适应时代之变、改革之变、战争之变,根据部队管理为主、兼顾指挥通信和军事文化建设的新功能定位,将原来比较繁杂的号类调整重组为作息类、行动类、仪式类3种,既有继承也有创新,既有保留也有扩充,体系更加完整、功能更加突出、操作更加简便,迈出了依法使用管理军号的新步伐。号声响、斗志昂,号令明、军威肃,此举必将进一步强化号令意识、传承红色基因、推进正规化建设、促进战斗力提升和提振军心士气。
“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在司号员唇间奏鸣。”军号,是军队的标识、军营的象征、军人的语言。我军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军号紧密相连。当时,每个连都有“司号员”,营都编有“号目”,师团级单位有“号长”。前不久,福建宁化县革命纪念馆捐赠了一本《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的复制件,从起床、就寝等生活日常,到早操、夜训等训练场景,各类军号达340余首,堪称红军军事生活的一份“密码本”。“嘀嘀嗒,嘀嘀嗒”,嘹亮的军号声承载着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精神图腾。
“三军受号令,千里肃雷霆。”军号,让号令意识有了“活的载体”。战争年代,军号就是命令。无论是刀山火海,还是枪林弹雨,只要激越雄壮的军号响起,就要闻号而动、令出必行,义无反顾、冲锋陷阵;没有号令,即便血流成河,也要血战到底。电影《集结号》中,团长刘泽水在向九连连长谷子地布置阻击任务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听不见号声,你就是打剩到最后一个人,也得给我接着打下去。”军号,已经成为我军听党指挥、纪律严明、绝对忠诚的标志体现。
“这种铜质的金属之声,是世界上最神奇的语言。”一把铜号,吹响了撼动山河的信仰号角,吹出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军号一响,地动山摇,官兵就不顾一切、不惧万难地冲向敌方阵地。参加朝鲜战争的美国老兵本·乔治一辈子也忘不了这样的画面:“志愿军发起冲锋时撕心裂肺的军号声、尖利刺耳的哨子声。”军号激扬,万马奔腾;军号齐鸣,势如破竹,映照着我军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铁血军魂。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92载披荆斩棘,浴血荣光;92载征途如虹,天翻地覆。随着战争形态、作战样式的深刻演变,我军信息化程度、实战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军号依然是新时代军队正规化管理的重要工具,承载着人民军队诸多的红色记忆和精神财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熟悉的旋律,不变的军魂,高亢的军号声永远是军人军旅生涯中最鲜亮的音符,永远是强军征程上最神圣的军营文化符号,必须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前进的号角从未停息。全面施行新的司号制度,赓续军号声中绵延着的先辈红色基因,回荡军营、激荡沙场,渗透血液、融入灵魂,必将激励官兵养成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行动自觉,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旺盛的战斗精神。军旗猎猎,军号声声,昔日战场上令敌闻风丧胆的军号,今天也一定能够激起敢打必胜的血性胆魄,凝聚起强军兴军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