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红军长征过丽江,虽然只停留了短短的五天四夜,却留下许多“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故事——

鱼水深情暖金沙


■本报记者  杨清刚  通讯员  李国璋  刘  彰

“不是我带红军的路,而是红军为我带了路。”在云南省丽江市,当年曾为红军长征当过向导的桑乐天老人在世时留下的这句话,至今仍广为流传。

“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长征进入丽江期间,开牢释囚、开仓济民,与丽江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桑乐天老人的侄孙、丽江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桑增光告诉记者,桑乐天就是被红军从监狱中解救出来的群众之一。

为报答红军的恩情,桑乐天毅然告别双亲为红军带路,一走就是200多公里。他还主动申请加入红军,后因意外受伤未能如愿。离别时,红军送给他一匹马、40块大洋、一顶帐篷和一床毯子,用于生活安置。

军民同心,无往不胜。据丽江历史研究机构统计,当年红军长征过丽江,有71名各族群众像桑乐天一样,自愿给红军当翻译、做向导,为红军顺利渡过金沙江提供了帮助。

“当时的云南处于国民党统治之下,老百姓帮助红军是要冒极大风险的。”桑增光说,1936年4月23日,得知红军即将抵达丽江,国民党政府和军队见势不妙,仓皇而逃,临走时还说,“红军到了丽江会放火、抢粮、杀人!”

凭借自己之前对共产党的了解,纳西族开明士绅和庚吉判定,红军到丽江的目的只是为了渡江北上抗日,绝不会像国民党所说的那样为非作歹。于是他力劝地方武装放弃抵抗,并号召民众欢迎红军。

4月24日,迎接红军的群众齐聚丽江古城的四方街、玉龙锁脉寺,还有一些民众自发来到进城的东元桥边迎接红军。

东元桥至今仍横跨在漾弓江上,桥头静静地竖着一块纪念碑,上刻:“蛇山白塔风尘古,漾江恩桥岁月深”,横批:“长征之路”。

东元桥所在的中岗村村主任朱彪告诉记者,当年红军将士经过东元桥时,纷纷下马向前来迎接的乡亲们亲切致意,并一路来到玉龙锁脉寺和四方街,受到热烈欢迎,“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有着优良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这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使红军得以不发一枪一弹过丽江, 也奠定了日后丽江和平解放的基础。”

进入丽江后,贺龙的临时指挥部就设在和庚吉家里。红军在此召开会议,要求部队全力以赴实现渡江北上计划,并要求各部向丽江各族群众、各界人士宣传抗日反蒋主张,争取群众支援。

后来,贺龙了解到金沙江边鲁桥乡副乡长王缵贤政治开明,便写信给他,请他动员船工,帮助红军渡江。王缵贤看到贺龙的亲笔信后,被红军的真诚所感动,于是找来5名船工,帮助红军过江。

石鼓,丽江旁的一个千年古镇,“万里长江第一湾”就在此地。如今,漫步江畔,奔腾的江水激起波涛声,红军当年抢渡过江的场景浮现在眼前——

“渡江的胜利,就是军民团结协作的典范。”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负责人张学文介绍,在长达125里的江岸上,28名船工利用7艘木船和几十只木筏,在木瓜寨、木取独、格子、士可等5个主要渡口,夜以继日轮流摆渡。仅用4天3夜,就把1.8万余名红军安全送达金沙江东岸。

“红军在丽江停留时间不长,却让身处国民党残暴统治之下的穷苦群众,看到了翻身做主人的希望。”丽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段成坤感慨道,“今日的丽江,已经由一个边陲小镇,一跃发展成为拥有3个世界遗产‘桂冠’的旅游之都。丽江人民用付出和勤劳取得的发展进步,正是长征精神的具体体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