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5年,毕业分配我最终选择了三亚。怀揣梦想多年,如今逐梦海天,当我再次回望“海福巷一号”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时,眼睛渐渐模糊。5年的军校时光,仿佛放电影般一帧一帧历历在目。
母校的印记有许多,记忆最深刻的应该是教学楼里的“半部电台”。当年的红军前辈们就是从它开始,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通信体系。而我,算是它的后生—一名信息系统专业的“程序员”。
入校时,我最先结识的“伙伴”就是电台和天线—学习无线电台的分类、频率、功能和操作,而最具挑战的,其实是怎样用它“说话”。那时候,我像初学英语时一样,把经常使用的报务知识和交流暗语都记在本上,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甚至连跟战友的微信交流都改变了画风:“01、01,我是02,今晚吃啥,完毕!”
记得天线架设的实操学习正值寒冬,外面风很大,大家却依旧一丝不苟按流程进行。下达课目、明确分工,打钉、放线同时进行,争取尽快把天线升起。雪后的训练场上留下了我们一边搓手哈气、一边互相帮助的难忘回忆。
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我的足迹踏遍了南京周边的山野,熟悉了十几种通信装备的操作使用,后来又与计算机和源代码结下了“不解之缘”。
转入专业学习后,我们去野外实操实训的课程少了,在机房、实验室独自琢磨摸索的时间多了起来,可日子却没有变得轻松。抽象的理论、庞杂的数据、严谨的逻辑……让我不觉开始有些焦躁,黑眼圈一天比一天深。
“心态要放松些。”导师的耐心劝导让我明白应该适当停一停。磨刀不误砍柴工。后来,当在机房做实验感到疲倦的时候,我就下楼走一走或跑几圈。校园里栽满了梧桐树,阳光透过宽大的梧桐叶洒在肩上,远处的训练场依然热闹,我会径直走到思源亭,趴在栏杆上看蓝天白云的倒影。
眼中有美,内心沉静。机器学习、云计算、大数据……几年的磨练,使我具备了较强的数据意识和统计思维,在教员的帮助下,我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也渐渐培养起面对困难时更加冷静、乐观的心态。
那些平淡的日子里,时光就像海流一样无声向前,转眼就要毕业了。我一如往常走在“忠诚路”上,又一批战友在大礼堂巨大的军徽下宣誓出征,奔向毕业综合演练的“战场”。我的思绪也跟着他们奔腾起来……
再过几天,我就要背上行囊,走上工作岗位。漫步在高大的梧桐树下,我的思绪就像电磁波一样发散开来—军校这5年,我读懂了一个地方,也经历了一场蜕变。下一段长跑,我坚信我能跑得更精彩。